-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剑川白族民的教育功能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的教育功能 摘要:剑川是中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亦是白族最为典型的地区。在这里白族语言,白族民族民俗保存最为完整,并因历史上灿烂的文化而被誉为“文献名邦”。世居在这里的白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优美的白族本土民歌,这些民歌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是我国音乐创作的丰富素材。加强本土民歌的挖倔和开发,了解掌握其特有的民族民俗教育功能,对我们这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使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 引言 作为一名白族本土教师,我想在教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和运用白族民歌的教育功能,适当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会取得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同时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会有很大的作用。 正文 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县辖3乡6镇,总人口16.4万人。境内有白、汉、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白族自称“白子”“白秋”与昆明“白蛮”、“河蛮”也有渊源关系。白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族白语支,剑川白语为中部方言区。剑川是我省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稻作文化的发展源地之一,早在泰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唐宋时期,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而正是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白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白族是剑川的世居民族,也是剑川的主体民族。白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民歌——“白族调”、白族调白语称“白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兰坪等地的白族调等。而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诚然“剑川白族调”也就成了流传最为广泛的“白族调”。从体载上看,剑川白族民歌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从唱调上看,有“剑川本土唱调”、“东山调”、“山后曲”。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歌”、“一字歌”等。其中《白月亮、白姐姐》就是一首不仅在本地区家喻户晓,而且闻名全国的白族民歌。 剑川白族民歌的音乐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1、独特的歌词格律即“七七七五”式山花体。2、由于歌词分上下阕的特点,曲式结构常采用上下两个乐段结构的二段体。3、众多的“曲头”、 “衬词”、“ 衬句”或语助词。4、歌词主要由白族的方言构成且多为即兴创作。 剑川白族民歌经过了历代人的无数次传唱和锤炼,润色而形成,其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其中一些还成为优秀的经典民歌,如: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并获奖的《白月亮,白姐姐》,以及唱遍全世界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等。一首首短短的白族民歌怎么会有如此强的表现力和振撼力呢?我想究其原因,这与剑川白族民歌自身的音乐特点、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外,还有一个重要而隐藏的教育功能在里面是分不开的。那么白族民族民歌的教育功能是如何来表现的呢? 一、宣传教育功能: 白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从以殷商末年洱海文化的为标志的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到隋唐繁荣丰富的南诏大理文化,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业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一直以来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早在汉代,洱海地区就开始兴办学校。李元阳, 嘉靖.《大理府志》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大理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于此”。南诏在其政权机构设立中有专门主管社、乐教化的称为“慈爽”。唐王朝在成都设立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1] 。 重视教育也是白族的优良传统,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词;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歌”。 白族的教育是离不开白族民歌的。从小孩子呀呀学语起,父母便教孩子唱白族儿歌,传授做人道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如“礼貌歌”:“小宝宝、好好好、见到老人喊爷爷,爷爷夸宝宝。花猫听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pptx VIP
- [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考研日语真题2021年.docx VIP
- 质量安全红线管理专项督查工作手册(第13版)(2).pdf VIP
- Altium Designer 24电路设计基础与应用教程 课件 第二章 元器件库的创建.pptx
- 沪江法语A1学生讲义完整版141页.pdf
- [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考研日语阅读理解分类模拟题10.docx VIP
- 毛石混凝土挡土墙专项施工方案.pdf VIP
- 1例基于5A护理模式下百日咳重症肺炎患儿肺康复个案护理.pptx VIP
- 心理学基础教学课件白学军-第6章 记忆.pptx VIP
- 路基防护矮墙施工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