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根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毕业论文.doc

《论培根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培根作品与萨特存在主义学说之问的关联,试图分析培根作品的“存 在主义”倾向。 培根作品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压抑、焦虑、绝望甚至暴力、恐怖的画面气氛。这种呈 现暗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将战后人类虚空的灵魂图景诠释得淋漓尽致。战后, 一切道德、价值、信仰的丧失使“人的存在”陷入一种荒谬的非现实状态,即所谓的“一 个毫无现实感的世界的存在"。培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直观印象,其实只是画面的一种表 征,在这一表征之下,培根无意将“暴力’’的呈现作为画面最终的诠释。用培根自己的话 说,“我表现暴力,因为我把它视为存在的一部分’’。培根真正的意图是表达“人的存在"。 培根作品所揭示出来的内涵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一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 1980)的存在主义学说颇多契合之处。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的哲学论述即培根画作中 对“自我"的揭示。出于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考虑,萨特不得不在战后对“自由" 这一概念做了修正,这也对应了培根在作品中对“破碎的自我”的认同。反过来,培根 的这一认同又暗合了萨特“赋予虚无的生活以意义"的哲学主张,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两相比对,不难发现,培根的作品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倾向。 本文对这一议题的论述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消解自我的方式。第 二章论述了萨特学说以及被称为“存在主义艺术家"的贾柯梅蒂其艺术观对培根作品的影 响。第三章论述了培根对委拉斯开兹和凡?高作品的重新解读在本质上与萨特学说的一致 性。第四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主体与空间的对立对培根作品内涵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第 五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出现的“完整的自我”与“破碎的自我"之间的一种悖论在本质上 与萨特学说的一致性。 尽管当前学术界已经对萨特学说中不合理的成分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这种主观 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会导致悲观消极的世界观,甚至有些学者批判萨特的人道主义学说本 质上是非人道主义的,但是这与本文的议题关联不大,本文主要是把萨特学说放到当时的 历史情境下来考察与其同时代的艺术家培根的艺术作品的关联。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透过培根作品的表征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地分析解读培根艺术并 考察其艺术与西方哲学的关联。在对本文议题的论证中,主要使用了类比的方法和现象学 的原理,参照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基本内涵来对比分析培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从而找出 二者的共同点进而得出结论。在对培根作品内涵的分析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图像学的原理, 通过对作品画面的分析解读,推导出隐含在作品表征之下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绝望,生活的真实,人的存在,自我的迷失, 自我的破碎 引 言 英国现代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以其独特的作品面貌进 入西方艺术史,并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纵观培根各个时期的作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人的存在”这一命题所 作的一种冷峻的思考。这种冷峻的思考使得培根的作品有始至终脱离不了恐怖、压抑的画 面气氛。 1945年,培根著名的《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1944年)在位于伦敦的拉 斐尔画廊首次展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其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 刚刚结束,整个世界被二战带来的不安气氛所笼罩,悲观情绪在欧洲风行一时。培根画作 中三个半人半兽的形象恰好对当时的“绝望情绪"作出了最有力的诠释。“培根作品中的 精神恐慌在冲击力上既是情节剧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来源自二战后灾难性 新闻报道和集中营、大屠杀的视觉描述……培根用一种当代预言家式的狂暴与创新,陈述 战后欧洲的绝望。川333 在培根以后的创作中,他尽力将人物撕扯、变形,呈现在画面上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 的人物,而转换成了一个个“形体”。“德勒兹指出:‘有两条道路可以超越具像性……:或 者走向抽象,或者走向形体。7……与抽象的纯粹形式不同,形体仍然可能是一个形象(人、 物、风景),如培根的绘画大部分就是由人物构成。但是,通过种种特定形式技法的运用,形 体可以从具像中抽取出来,成为感觉的对象。……这样的形体,不再具有再现的描绘意义和 解说的叙事意义。"n3]伸1玎。118’另外,培根使用了设置密闭空间、将主体与空间对立等方式去 加强形象的孤立感。培根似乎一直在为重新定义“人’’而努力地作画。我们无法从培根的 作品中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所有的肌肉都在扭转、变形、穿插,如同把他们全部扯碎, 然后硬性地组合在一起一样。在这些作品中无法解读到“人’’的概念,只感觉双眼看到的 是一堆变形生物。培根站在高处俯视“人",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审视人的存在,并将他 所作的思考以面目全非的形象呈现在画布之上。 培根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去如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