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寄往中国的信白虎中庶民的倾诉欲望-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30 卷 第 1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30 No.1
2017 年 1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17
寄往中国的信:《白虎》中庶民的倾诉欲望
李道全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以七封寄往中国的虚拟信函作载体,当代印度英语作家阿迪加的布克奖小说《白虎》刻画了一个有
着强烈倾诉欲望却又得不到倾听的印度青年形象。从整体上看,倾诉对象的状态影响着主人公巴拉姆的言
说表现:倾诉对象的缺失让他欲诉无门;虚假的听者让他的倾诉充满矛盾;虚构的听者则打开了他的心扉。
他的经历充分表明,印度庶民并非不能言说,而是无人倾听他们的诉求。从倾诉与倾听角度来看,后殖民
文学批评需要更加重视倾听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阿迪加;《白虎》;庶民;倾诉;中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5124(2017)01 - 0062 - 05
一、引言 久的倾诉对象,将个人传奇发迹故事和盘托出,
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 撰写出一封封寄往中国的信函。从倾诉与倾听的
1974-)在布克奖小说《白虎》(The White Tiger , 角度来看,早期的巴拉姆为何在印度社会欲诉而
2008)之后,连续推出了短篇故事集《两次刺杀 不得?他与雇主阿沙卡的交流又该如何理解?
之间》和长篇小说《最后的塔中人》,持续表达 他在变身企业家之后为何致信中国总理?
他对印度社会问题的关注。新加坡学者戈赫认 在为《白虎》中文译本导读的时候,陆建德
为,阿迪加等新生代作家的英语小说选择了“黑 也关注“为何写信给中国总理”这一问题[2] ,然
暗转向”,失去了前期印度作家表现出来的“对 而由于篇幅与内容限制,未能就此进行深入分
人物和人性的关怀以及族群拯救的希望”。[1]331 析。在讨论小说反映庶民身份转型的时候,笔者
[3] 但是也未分析原
“黑暗转向”精准地把握了阿迪加小说的叙事基 也曾提及巴拉姆的诉求无门,
调,成为理解他小说作品的重要线索。以此为指 因及影响。黄芝解读小说的“自白叙事”,认为
引,不难发现阿迪加小说直接反映的社会黑暗— 阿迪加希望以此来引导读者进行伦理判断和道
—荒唐的宗教、虚假的民主、官商勾结等等。然 德思考。[4]138 他的解读也关注了信件“读者/被
而小说《白虎》还交待了另一种黑暗,即印度社 自白者”,但是没有意识到巴拉姆缺乏确切的倾
会对底层诉求的漠视,导致庶民的诉求无人愿听 诉对象。虚构的“被自白者”其实反映出他尴尬
的尴尬。 的无人倾听境况。正是倾诉对象的缺失决定了自
《白虎》主人公巴拉姆的倾诉的欲望十分强 白叙事的形式,成就了写往中国的信函。从倾诉
烈,倾诉是小说《白虎》的重要特征。从黑暗乡 对象缺失这一现象入手,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审视
村到繁华都市,巴拉姆体验了人生跌宕起伏,但 小说《白虎》,理解巴拉姆那强烈的倾诉欲望及
是他积郁的心事却无处倾诉,也无人愿听。因此, 其被压抑而造成的苦闷与灾难,并由此关注后殖
对倾听对象的追寻贯穿了巴拉姆的人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