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化工职工大学毕业论文
PAGE
21 -
重庆化工职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饮用水总硬度的测定
—— EDTA标准滴定法
专 业: 工业分析与检验
指导老师: X X
学 生: X X
时间: 2009 年 07 月 20 日
重庆化工职工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饮 用 水 总 硬 度 的 测 定
—— EDTA标准滴定法
专 业 名 称 : 工 业 分 析 与 检 验
毕 业 生: X X 学 号 63 号
指 导 教 师 X X 职 称 助 理 讲 师
完 成 期 限 2009 年 07月13日至 2009 年07月
教培中心主任 年 月 日审查
教务科科长 年 月 日审批
学生签名:
原始资料
采用标准 GB 5750—85 硬度的测定;EDTA的标定
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饮用水中总硬度的测定;并对EDTA法测定硬度的影响因素的探讨。
进度安排
2009.7.13—2009.7.15 收集资料
2009.7.15—2009.7.18 做实验
2009.7.18—2009.7.23 写论文
与参考文献
收集的资料
[1] 杨兵, 胥朝禔. 综合分析及环保检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 曾祥燕, 蔡增俐. 分析技术与操作——化学分析与基本操作.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
[3] 李德昌, 李智祥. 饮用水中总铁测定方法的探讨.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年第18 卷第11 期.
[4] 马腾文. 分析室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2005.
[5] 钟佩珩, 郭璇华. 分析化学. 化工业出版社. 2001.2
备注
饮用水总硬度的测定
--EDTA标准滴定法
X X
(重庆市江北区嘉陵四村100号重庆化工职工大学 400020)
论文摘要:在一定水样中,加入适量盐酸,煮沸数分钟以除去水样中二氧化碳。冷却至室温后,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值,使其为中性,先后加入适量的三乙醇胺、氨-氯化铵缓冲溶液及Na2S溶液(掩蔽水溶液中的干扰离子),再滴加两滴铬黑T指示剂,立即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同时作相应的平行实验和空白实验。
此方法称为EDTA标准滴定法。实验结果表明,测出的水的硬度值符合国标的规定。在该方法中,影响滴定的因素不仅有煮沸的时间、滴定时溶液的温度,还与溶液的pH值有关。现以溶液的pH值探讨出,最理想的滴定条件是控制其pH值为10。此法较其他方法测总硬度,更为快速、简便,因而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 :饮用水, EDTA, 总硬度
目录 TOC \o 1-2 \f \h \z \u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3 前 言 ………………………………………………………………………… PAGEREF _Toc228017693 \h - 1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4 一 实验部分 PAGEREF _Toc228017694 \h - 3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5 1.1实验原理 PAGEREF _Toc228017695 \h - 3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6 1.2仪器与试剂 PAGEREF _Toc228017696 \h - 3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7 1.3 采样与预处理 PAGEREF _Toc228017697 \h - 4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8 1.4条件探讨 PAGEREF _Toc228017698 \h - 4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8 1.5实验步骤 PAGEREF _Toc228017698 \h - 6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8 1.6结果计算 PAGEREF _Toc228017698 \h - 8 -
HYPERLINK \l _Toc228017699 二 结 论 PAGEREF _Toc2280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