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重症监护颅内压监测护理新进展 * . 神经重症监护发展背景 神经重症监护医学模式、建制与管理 颅内压监测与隆德理论 源于 * . 背景 1926年:美国神经外科之父Walter Edward Dandy在哈佛医学院创立了第一个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20世纪50年代: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较大规模出现 脊髓灰质炎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流行。大量患者合并呼吸衰竭,需要长时间的负压通气(铁肺)进行呼吸支持,于是出现了神经科、呼吸科医师共同管理的ICU病房 国外 重症 * . 背景 20世纪60年代: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规模较大的医院建设了神经科ICU。20世纪70年代以后:北美地区就有25个教学医院建立了Neuro-ICU 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委员会建立了神经重症医师的培训课程和考试方法,对通过考试的医师给予认证 国外 * . 背景 中国重症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1982年建立了第一个外科ICU 1996年成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先后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 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率先成立了神经重症医学专家委员会 国内 * . 具备ICU功能与特点 重视全面(机体)-局部(神经系统原发疾病)病理生理过程 加强神经系统适宜技术运用与评价 为神经系统危重病人提供规范的、细致、有效的生命支持 NICU 特点 * .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和收治对象 定义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理和护理的单元 * .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 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重症神经系统感染 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 .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培训,有副高以上医师全面负责) 独立的场所 必要的设施设备 配置条件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 床护比2~3:1 * . NICU床单元标准 01 数量 建议单元规模以10-20张/100张床位为宜, 02 面积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建议15-18m2。 03 床距 床间距应在1m以上(单人房间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04 床体 床体需满足体位变化要求,为重症病房专用床。 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4℃,相对湿度60%左右,可根据情况增加单间病房的比例以及设立独立的正、负压病房,必要时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 . NICU单元配置 一般配置 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机、排痰仪、胃肠营养泵、间歇充气加压泵、低温治疗仪、血气分析仪、多功能气垫床(医院相关科室能够提供床旁X线拍片、床旁B超以及相应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 神经专科配置 颅内压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脑电监测仪 可选配置 纤维支气管镜、移动超声、移动CT、脑组织氧含量监测仪、脑组织微透析仪、气道湿化设备 * . 颅内压监测技术(Intracranial pressur monitoring) * . ICP监测定义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传感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导管或传感器的另一端与ICP监护仪连接,将ICP压力动态变化转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出压力曲线,以随时了解ICP的一种技术 * . ICP监测临床意义 动态观察ICP的变化 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 指导脱水药物的应用 估计预后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间断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或进行脑脊液检查 * . 颅 内 压 诊 断 标 准 正常颅内压:5-15mmhg 轻度颅内压增高:16-20mmhg 中度颅内压增高:21-40mmhg 重度颅内压增高:>40mmhg 一般压力>20mmhg作为采取降低颅压处理的界限 颅内压诊断标准 * . 颅 内 压 监测适应症 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 颅内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弥漫性脑水肿 急性脑积水 颅内压监测适应症 * . 颅内压监测方式 植入法 导管法 ICP监护测压的方式 通过头皮切口与颅骨钻孔,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 一般按侧脑室穿刺引流法,在侧脑室内置入一条引流管,借引流出的脑脊液或生理盐水填充导管,通过导管内液体对颅内压力传导,并与传感器连接而测压 * . 常用颅内压监测置管部位 * . 脑室监测: 优点: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