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的书信

苏轼的书信   篇一: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   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   【摘 要】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一共与109人有过书信来往,数量达285封。大量的书信反应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活动和思想,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了解苏轼出尘绝俗的诗心雅韵和洒脱旷逸的人生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苏轼;黄州;书信   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到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七日别黄州,苏轼一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根据武汉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丁永怀、梅大圣、张社教编注的《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统计,苏轼在黄州期间一共与109人有过书信来往,数量达285封。大量的书信记录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理变化,直接反映了苏轼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的形成过程。   一、初到黄州时期苏轼的心理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从京城被贬到黄州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对苏轼来说,这无疑是他一生遭受的许多灾难中最严重的一次,差点危及生命。这场由诗惹出的大祸,在他的思想情绪上引起了极大的波动,在湖州至京城的押解途中,苏轼曾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准备服药自尽。贬居黄州后,苏轼的生活和思想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当时苏轼是责受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其俸禄锐减,生活上极其困顿,在元丰三年初《与章子厚参政书》中他说:平时“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他的家人在弟弟那儿,子由也是“债负山积”。在元丰三年十二月写给秦观的《答秦太虚书》中,他更加详细的描述了自己捉襟见肘的窘境: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优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到第二年,苏轼的储蓄用尽,日以困匮,所幸在朋友帮助下,开垦数十亩地,命名为“东坡”,他又在东坡上“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并于定居黄州的第二年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他“自稼躬耕”的农民式的生活。   时间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由于贬到黄州时间既久,自稼躬耕的生活也渐已适应,自食其力的劳动使苏轼不至于再有“乏食”之虞,苏轼的心情已不似初到黄州时那般沉重孤苦。乐观开朗,放旷自适的心境使得他安于贫困,他在元丰六年作的《与李公择》书中说: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同时,他告诉李端叔说自己开始过起了“扁舟草展,放浪山水之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的生活。   篇二:诗人的书信   近来得空翻阅一本《古代散文选》,有幸品读了若干篇脍炙人口的诗人书信。在含英咀华中,令我怡然自乐,更使我领略到诗人的书信流露出的一股诗人的气韵。   读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简直可与他的山水诗相媲美。读韩愈《答陈商书》,结构严谨,笔力遒劲,设喻精警,说理充分,令人有尺幅千里之感。读杜牧《荐王宁启》,简洁列举被荐者王宁实有吏才的五大优点,不足百字,却充分体现了诗人杜牧的人才观。读王安石《答曾巩书》,信中提出由于时代变迁,只有广泛阅读,才能透彻理解古代精典著作的观点,令人由衷叹服   诗人的书信,或写景、或言情、或叙事、或说理,都能让人体会到率直、天然、委婉、机警,妙语天成之趣。读之,不仅眼界大开,而且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唐宋两代杰出诗人李白及苏轼的书信,尤其令人称道。   李白,诗风豪放,想象丰富,他的那篇《与韩荆州书》的书信散文,同样具有气势雄浑,豪气逼人的特色。虽然写信的目的是向当时的荆州长史韩朝宗推荐自己,但态度不卑不亢,语言简洁得体,颇有诗人的风度。   信中有一段介绍自己才能的文字: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气义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豪爽中不失谦恭,渴盼中不失骨气,一封短信活脱脱地体现出诗人的自我形象。   苏轼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在书信方面,如同他写的诗词一样挥洒自如,炉火纯青,尤其对书信的内容,做出广泛的开拓。举凡军国大事、政治得失、友朋往来、日常生活、个人情绪,都在他的书信中得到了自由畅达的反映。在艺术上,比前代作者更成熟,更洗炼,语言清丽飘洒,极富个性,形式上更为轻松活泼,纯真自然。   又如《与章子厚》: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