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草木有情
整理:fcs2002
概说
齐梁时期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各种不同的感情,当受到外物刺激的时候,便会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于是发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女人伤春,男人悲秋,也就容易理解了。春与秋并不会悲伤,但是春秋景物会触发人们功业不成、年华易逝的感伤。多情的文人墨客往往会将自己内心涌动的各种情感借托一定的物象抒发出来,正所谓“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瑞应、爱恋、孤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诗文作品的反复运用中,诸多草木的象征寓意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草木性灵寓祥瑞
冬穴夏巢,春种秋收,在广袤厚重的东方土地上,生根了一种崭新的文明。此间的生命无关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无关圣殿上庄严的法老,大自然的馈赠维系着他们的生存—天地山川提供给他们屋舍,风雨四时、日月寒暑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华夏先民没有将神圣赋予天堂中的人格神,也没有将永恒赠与超越人世的梵天,包罗万物的“天”方才灌注了他们的殷殷情意。万物有灵,天人相交,于他邦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在此间却是先民同宇宙相往来的一个温柔注脚。上天不再冷峻、不通人情,它会因人类的不敬而风雷激荡,也会因人类的恭顺而布雨调风。平原上摇曳的篝火,大地上跃动的巫舞,是先民向上天的虔敬祝祷;遍地的佳苗,葱茏的山川,是上天向先民施加的厚重恩典。 “瑞应”正是这种沉淀于先民心灵深处天人交感的结晶。“瑞应”之说,孔子之时就可以隐约见到。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句话中蕴含了祥瑞不至、灾异将临的意识。到了汉代,为了建构作为大一统基础的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对“瑞应”文化做了极大的推进。此时山川中的一草一木不再是平凡的生命,而是成为天意的昭告—帝王德行天下,海内清平,上天便会降祥瑞以应之。《西京杂记》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朱草、嘉禾、芝英等山川草木登入庙堂,成为天子修德、圣人出世的祥瑞,它们是天人交感间的媒介,是上天对人世的庄严宣告。 随着历史的推移与文化的演变,“瑞应”逐渐脱离原来的政治文化语境,基本的含义也生出新的变化。很多祥瑞意象渐渐脱离宏大的政治叙事,其面向的对象逐渐下移,走向世俗,进入民间,成为民间吉祥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连理木,在《宋书·祥瑞志》看来,是“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一,则为生”,而进入民间后,它成了美好爱情的寓意与象征。连理木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瑞应”意象的演变,与政治和庙堂渐行渐远,与民间和江湖越行越近,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牡丹:天香国色贵牡丹
【隐喻/ 富贵 吉祥】 清代赵世学撰有《牡丹富贵说》,论及牡丹“有王者之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终且以富贵称之”。富贵、盛名、王者,牡丹好似天生适合皇家园林。皇家与牡丹,以富贵相互印证,其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唐代舒元舆在《牡丹赋有序》开头即点明:“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原来,牡丹也曾有过藏于深山人不知的日子。这段日子究竟有多久?那一定是一段悠远漫长的时光。等到有文献记载牡丹进入皇家园林,已至隋朝。当时,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并在唐朝受到皇室的青睐。 唐高宗曾“宴群臣赏双头牡丹”。武则天因爱生恨、怒贬牡丹的故事至今流传。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于沉香亭前一边赏牡丹一边听曲助兴,兴之所至,“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没想到,当时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他于酒醉中提笔立就:“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里的“名花”即为牡丹,“倾国”则指贵妃。常用来形容美人“闭月羞花”之“羞花”,说的也是杨贵妃赏牡丹,牡丹羞愧于花色不比美色。 帝王知遇,文人推崇,更有贵妃宠爱、花人合一,牡丹之富贵、吉祥声名鹊起。刘禹锡一首《赏牡丹》记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正封的《牡丹诗》盛赞:“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宋代周敦颐直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后世谓牡丹“富贵”,固然因其国色天香、灼灼其华,更是因为它象征着国富民安的大唐盛世。 牡丹瑞应富贵,意蕴深远。却有后人因太过在意“富贵”、无心赏牡丹而闹出了笑话。 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人慕名求画,不久竟又将画退了回来。原来,那幅画上有一朵牡丹没有画出全貌。那人认为,牡丹寓意富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