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审美文化多义性之源流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箫审美文化多义性之源流初析

箫审美文化多义性之源流初析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 箫 审美文化内涵 多义性   作者戴燕,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杭州 310004)      中国传统音乐所谓八音者,金钟、石磬、丝琴瑟、竹箫管、土埙、木敌、匏笙、革鼓也。其中箫乃十二律之本体,文人视之为虞庭最重器,并有“箫韶”之言。故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敌,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风皇来仪。”箫与巫术、祭祀活动以及所体现的“礼乐”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周礼》中则有更为详实的记载:周朝设有“春官”,“春官”主司教育、典礼、音乐等。其下设乐官,自大司乐而至乐师,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瞽朦等近二十种职位,其中瞽噱是乐队的盲人演员,负责包括箫在内的各种乐器的演奏。箫的演奏者除了在技艺上受教于笙师之外,还要在大师的指导下学习诗之六义等。他们在各种国家??会、祭祀典礼上奉命演出,如遇灾祸,则要“遏密八音”;国丧时要以乐器殉葬。周朝对演奏者内在素养,对演奏乐曲、场合、形式乃至乐器的安置位置、处理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比如据朱载?挚贾ぃ涸诘笔本?王、诸侯的“乐悬”(即乐队)中都有专职乐师演奏箫类乐器,但在士的“乐悬”格制中就没有,当为身份差别所致。这些规定所体现的正是礼乐间紧密之联系。此在周朝的音乐教育中亦有表现。音乐在周朝的大学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学生包括王位继承人、王子、诸侯的世子,卿大夫的儿子以及选士和俊士等。每年季秋之月,天子命令乐正“入学习吹”,至年底还有大合吹,即包括箫在内的管乐合奏。在大学的“成均”部里,大司成会为那些贵族子弟专门讲授合奏的知识。在周代的音乐制度下,合奏是被绝对强调的乐器演奏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箫乐首先是作为能体现“八音克谐”的要素而存在的,必须强调展示配合“礼”的外在功能性,然后才可能涉及属于音乐本体层面的内容。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单从以上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箫及箫乐似乎还没有在文人的文化心理层面形成稳定的复合式印象结构。   当然,事实上“箫”的审美文化内涵并不如文字记录的那样简单。由于文字运用的局限以及流传中的散失,一些内容容易被忽视。此时,考古发现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内容。在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的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排箫44支,但并无其他乐器发现。这和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包括箫在内的乐器十余种,完全构成乐队格制的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对此我们猜测:在贵族生活中,箫的单独演奏形式或已存在,其中也许和个人对某种乐器的偏爱有关。但不论如何,箫和箫乐的存在空间会比我们现在的一般认知更大,其在传统文人心理上所投射的影响可能要比他们自我的认知多得多。更何况从历史的角度看,意义结构的复合构架,审美倾向的流变,主客体关系的调整等都不断为解读文人对“箫”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增加难度。而后来,我们甚至可以把文人的这种审美文化体验理解成与本体结合的更为紧密的,已成为可以摆脱具象存在的内在心理诉求。也就是传统文人自己所说的:“箫心”。在此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关键性要素和线索,除去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证。   首先,很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箫心”内涵变化的本体原因其实很大程度取决于“箫”意义的不确定性,换言之,就是“箫”作为名和物并不构成唯一的对应关系。现今一般指认“箫”为单管竖吹乐器,此种形制于唐宋前多有别称。古文献中“箫”常被用来指涉多管排箫,正如朱熹所言:“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因此古之“箫”与今之“箫”所指并非同物。《尔雅释乐》有云“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R。”郭沫若认为:“言,以口吹箫弄舌而成音也。”从卜辞字形推断,言当为单管箫,大致不谬。此外,“龠”、“篷”、“长笛”等与箫亦有极深之渊源,但因此几种本身之传袭以及对箫之影响皆并行不废,互相错杂,所以从古至今,考证间颇多公案。“龠”的出现极早,《说文解字》日“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清学者王渔洋的观点是“今之箫,乃古之龠,名异而体同”。“篷”亦与其在形制和吹奏方法上近似。而后马融《长笛赋》中所言“上拟法于韶箭南龠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中,采制于延露巴人。”推断出单管箫源出以南龠,而此长笛并非现今所见横笛,为竖吹,乃洞箫前生也。以上诸论皆基于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