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6费下载(精品·公开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6费下载(精品·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议读物 申荷永. (1999).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申荷永. (1999).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Baron R. A. Byrne D. (1997).Social Psychology(8th ed.). Boston: Viacom Company. Bohner G. Wanke M. (2002).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Maheswaran D. Chaiken S. (1991). Promoting Systematic Processing in Low-motivation Settings:Effect of Incongruent Information of Processing and Judg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13 -25. Axsom D., Yates S Chaiken S. (1987).Audience Response as a Heuristic Cue in Persua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30 -40. Philip G. Zimbardo Michael R. Leippe. (2007).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本 章 要 点 *劝导的过程 *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 *平衡理论 *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 *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 图16-1 霍夫兰劝导模型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1、中心路线 2、边缘路线 图16-2 精加工似然模型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 图16 -3 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二、平衡理论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一)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二)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三)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二、平衡理论 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学》 “P―O―X”模型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正号时,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负号时,系统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图16-4 各种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一)自我知觉理论 1.贝姆 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