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发展与历史地位.docVIP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发展与历史地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发展与历史地位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发展与历史地位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在明代景德镇瓷业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过去,由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的辉煌业绩,民窑的成就基本上被掩盖了。从发展情况看,当地民窑瓷业的发展似乎仅仅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历史过程,没有烧造高峰,质量也无法同官窑瓷相比,因而似乎无须从更深的层次研究其烧造历史、制作工艺和作品的艺术性。所以,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曾撰文赞颂明代景德镇民窑瓷的质朴自然、奔放热烈风格,考证其烧造历史及工艺,但在学术界,列之感兴趣的人似乎并不是很多。实际上,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的辉煌成就,不仅仅反映了这个地区的烧造成果,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国内的许多地区,“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及,皆取于景德镇”(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更重要的是,明代景德镇民窑瓷的影响扩大到亚洲、欧洲、非洲等广大地区。从烧造的产品来说,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中有许多十分精彩的器物,不少作品给官窑带来了有价值的借鉴作用。明代景德镇民窑的成就还在于,它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清代景德镇瓷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夹缝中求生的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      明代景德镇民窑的烧造历史与明代的历史贯穿始终。从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开始的那一天开始,景德镇民用瓷业走进了一个新时代,直到明朝灭亡为止,历时276年。在这276年中,景德镇民窑经历了曲折的烧造兴衰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由政治局势和朝廷对官方用瓷的需求所决定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明代景德镇民窑是官窑烧造的基础,但它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生路。   洪武时期,官方需要瓷器,景德镇成了主要基地,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的陶厂(应是御器厂的前身)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官用瓷生产。于是,刚刚饱受元末战乱之苦的浮梁人民和制瓷工匠又要服从于官方用瓷这一烧造头等大事,无暇发展民营窑业,因而洪武朝的民窑瓷业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传世及出土实物中很难找到像样的洪武民窑瓷。只有那些寄托着老百姓愿望而书写“福”字草书的普通青花碗代表着洪武朝的民窑瓷,再就是难得见到的釉上红绿彩小碗、高足碗等制品反映着民窑彩瓷业的存在。因而可以说,洪武民窑业在经历了元代瓷业相对兴旺以后走进谷底。   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皇叔朱棣夺取了政权,改元永乐,同年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遣宦官督造瓷器。经过永乐、宣德两朝三十多年的烧造,官窑瓷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作品。但这是官家的光荣,景德镇民窑没有半点功迹,也没有人对之进行积极的扶植,这样原本就已萎缩的民营窑业无法显露自已的才能,只能烧造那些普通的用国产土青绘烧的青花瓷的白瓷,还有少量较粗糙的釉上彩瓷。但永乐、宣德民窑中也有不少闪光点,有一些制作精美的瓷器出现。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皇帝去世,继位的是年仅8岁的英宗朱祁镇,景德镇官窑曾一度停烧,也曾经采取过一些与民休息的措施如减免征役、停止造作等,这样给予民窑发展的机会。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浮梁县民陆子顺进磁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明英宗实录》)。”但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民窑业受到了重创,当年十二月“丙寅,皇家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磁器于各地货卖及馈赠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1447年)皇家重申了正统三年的立场(《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戍“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并把所禁范围更加扩大化,这些都是对当地民窑业的沉重打击。后来景泰皇帝在英宗出征瓦刺后上台,其时烧造瓷器也不多,景泰五年“减饶州烧造磁器三之一”。南宫复辟,英宗重返紫金城,改元天顺后的当年重新委派中官烧造。但在天顺三年(1459年)又减少了原定烧造13.3余万件中的8万件。在这三朝中,官窑瓷器断断续续烧造,因而当地民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一些质量较高的民窑瓷器可能出自这一时期。   成化时期,当地民窑受到的压制可在官窑瓷器烧造方面反映出来,据记载,“成化间,谴官方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史?食货志》)。成化朝的镇守太监、烧造太监在地方横征暴敛,对浮梁人民和民窑业构成了重要威胁。但在官窑烧造方面不惜工本,烧成了大批斗彩、青花等优质瓷器。因而成化早期民窑得到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当然,由于时代是在进步的,成化民窑的烧造规模在以前的基础上已发展,烧造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据记载,“成化十四年(1478年),浮梁人方敏凑银六百两,买得青白花边碗碟盆盏等项磁器共二千八百个”(《皇明条法事类篡》卷二十《接买番货》),私运到广东出海贸易。这一事例,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