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论文.docx

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论文

目 录 目 录 3 第一章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2 1.2.1 发展概况 3 1.2.2 实用分析法 4 1.3 存在的问题 7 1.4 本文主要工作 7 第二章 地铁隧道线性地震反应分析8 2.1 FLUSH 程序 8 2.2 场地模型 9 2.2.1 计算参数 9 2.2.2 网格划分 10 2.3 模型验证 11 2.3.1 方法验证 11 2.3.2 不同衬砌单元类型的对比12 2.4 单隧道地震反应分析12 2.4.1 粘弹性人工边界13 2.4.2 模型精度验证15 2.5 双隧道地震反应分析19 2.6 本章小结 22 第三章 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23 3.1 等效线性化方法 23 3.2 场地模型 23 3.3 方法验证 25 3.4 单隧道地震反应分析26 3.4.1 输入 0.1g 地震波 26 3.4.2 输入 0.2g 地震波 29 3.5 双隧道地震反应分析31 3.5.1 输入 0.1g 地震波 32 3.5.2 输入 0.2g 地震波 34 3.6 本章小结 36 第四章 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37 4.1 反应位移法 37 4.1.1 计算模型 37 4.1.2 地震作用力 38 4.2 单层车站地震反应分析39 4.2.1 研究问题 39 4.2.2 ANSYS 模型验证 40 4.2.3 地震反应分析42 4.2.4 地震作用力影响分析44 4.3 双层车站地震反应分析45 4.3.1 研究问题 45 4.3.2 ANSYS 模型验证 46 4.3.3 地震反应分析48 4.3.4 地震作用力影响分析50 4.4 本章小结 5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3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53 5.2 工作展望 54 参考文献 5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9 致 谢 60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实现了自身的飞速 发展,但同时也迎来了全球性的空间危机,“出行难”已成为人们城市生活中需 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难题。而由 1863 年世界首条地下铁路系统-伦敦大都会铁路开 通以来,国内外地下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可知,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地下铁道进行 开发和利用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以国际上经济发达地区 的大城市为例,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的地铁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1]。我国的地下铁道建设自 1965 年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工至今, 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成长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网络。 地下铁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但地下结构 的抗震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方 面是由于较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出现的比较晚,而且地铁在高烈度地区的大规模建 设也是在近三十年才开始出现,灾难性的震害记录很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普 遍认为地下结构相较地上结构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地下结构抗震也多是由地面 建筑抗震理论类比而得。以往的地震观测记录也显示,地震条件相同且地下结构 的跨度小于 5m 时,其抗震能力一般比地面建筑高出 2-3 个烈度等级;较大跨度 地下结构的其抗震能力也可以比同类地面建筑高出 1-2 个烈度等级[2]。这是因为 地下结构均是全部或部分埋置于土中,其变形会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而随着地 铁工程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不断利用,大跨度的地铁车站、隧道等地下结构 逐渐出现在高烈度地区,其抗震问题也成为了重要课题。尤其是 1995 年阪神地 震中大开地铁车站的严重破坏,颠覆了人们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传统认识,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普遍重视[3-7]。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地下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多年来已陆续 提出了多种实用的抗震分析方法[8-11]。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也是地震多发地区。在近几年的汶川、玉树等几起大地震中,地下结构都有遭受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在地下结构抗震的理论和设计方面也付出了许多努力, 但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来说,由于起步较晚,至今仍然较为 滞后。我国以前的设计规范也多以由地面抗震理论类比而来的地震系数法作为主 要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例如《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12]、《铁 2 2 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13]等。但是通过众多地震工作者的不 断努力,我国的地下结构抗震也于近几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10 年起实施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