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居民家庭性另IJ角色态度分析-人口与经济.PDF

北京区居民家庭性另IJ角色态度分析-人口与经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区居民家庭性另IJ角色态度分析-人口与经济

1994年第2期 人口与经济 NO.2.1994 (总第83期) POPULATION&ECONOMICS(Tot.NO.83) 北京市区居民家庭性另IJ角色态度分析 贺峻峰 在经历了对“妇女是就业还是回家”等问题的争论以后,人们对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 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在对北京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家庭中夫 妻对性别角色分工的态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 从这项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北京市区的家庭中,典型的中国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是 否已经不存在了;家庭中夫妻在分别回答了各自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之后,其实际的角色行为又 是如何}性别角色分化对家庭婚姻关系是否有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各 种人I:I结构中,人们对类似“妇女应该在家做家务”等问题的态度差异是否比较显著;在同等的 就业条件下,男女是否应该也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在现代社会里,性别歧视现象是否仍然严重 存在;妇女由于实行充分就业政策而导致的多重角色负担过重应该如何合理地解决。 本文的重点是对城市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对有关问题的态度研究,以及影响这些回答的各 项因素。如果这些工作能使政府制订相应社会经济政策的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工作者比较感 兴趣,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 研究背景 ‘ ’在传统社会里,家庭性别角色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户主,在外挣钱,妻子在 家操持家务和养育子女。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妇女解放,在社会生活中实行“男女平 等”的原则,妇女们开始走出家门就业,获得了新的社会角色。但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大跃进” 和“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一些非常片面的“妇女解放”口号,致使大批妇女就业后发生双重角色 冲突。职业妇女处于“战斗的早晨,紧张的中午,疲劳的晚上,不得休息的休息日”的状态之中。 结果,对中国城市妇女的这种双重角色地位变迁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文章认为未来解决这一 城市职业女性角色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近些年针对不同总体的许多调查都各有侧重地研究了上述问题。如对中国最大的城市 ——上海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认为男女在职业分布上存在分配不当和同工不同酬现象(卢汉 龙,1990)。对大陆赴港定居女性移民双重角色负担的调查和研究,香港和大陆的社会经济状况 1990年对北京、广州、香港女性就业调查的比较研究,认为生产力发展是解放女性就业的根本 出路和前提;而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程度则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刘小聪,1991)。从时 间利用的方面研究妇女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关系,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青连赋,1990)。据研 究,中国城市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长于丈夫。但近年来这一差距趋于缩小,更多的家庭 是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减轻了女性的角色负担。 另一方面,城市职业妇女双重角色负担过重:不仅是对妇女本身及家庭形成消极作用,而 ·49· 且对孩子的抚育和成长都不利。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角度看,母亲给予孩子的照顾和母爱 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熊景明,t990)。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牢固,有时仅靠经济增长是改变不了的(潘允康,1987a)。这也为中 国有些地区目前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而对社会文化建设有所忽视的现象敲了警 钟。现在更有必要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 , 上述这些调查和研究工作以及中国国内许多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的其他几项有关妇女地位 的调查工作(顾宝昌、刘佩航,1993)覆盖了这方面研究的大部分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的 研究是从家庭开始,对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回答同一个有关问题的态度进行比较。期望通过这一 研究,得到影响夫妻对性别角色分工不同态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种态度差异能否对其生活产 生影响。 理论和假设 中国传统文化的妇女价值观扎根在中国哲学、宗教、伦理和政治思想之中,形成民族心理 结构中固有的素质和民族文化的深邃背景(张允熠,1988)。在这种背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