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刺绣业在现代传承与变异
苗族刺绣业在现代传承与变异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苗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发展历史,其次指出了苗族刺绣在现代商业背景下的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严峻的问题。最后对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苗族刺绣;现代化、商业化;传承;变异
2008年5月,我们来到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苗族刺绣工艺的考察。考察后发现,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和苗绣自身发展的一些原因,让原本纯粹自绣自用的手工苗绣开始变的商业化,这种现象引起本文作者的一系列思考。
一、苗族刺绣工艺发展脉络
刺绣古称“凿”、“针凿”、“针绣”,民间俗称“绣花”、“扎花”“洒花”,文人士大夫称其为“女红”。主要是指以丝线、棉线或色布等在各种衣料、布料上用针刺、缝钉构成花纹的方法。它的产生,应当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已有了“衣绘而裳绣”的规定。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术,刺绣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自古以来,服饰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刺绣文化又是服饰文化的精髓。文献记载三苗族先民好“鸟章卉服”,可见古代的苗族人已穿上了刺有花鸟图案的漂亮衣服。衣服上既有花鸟图案,势必少不了以下两种技艺:绘和绣。三苗先民或绘或绣难以肯定,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在衣服上或绘或绣都是对美的追求。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绘肯定比绣要早。
楚国时代,苗族刺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建雄虹之彩族兮,五色杂而炫耀”。人们以霓虹作样绣刺的彩旗,五色协调而光耀千里,足见绣技之高。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早期的楚刺绣,尽管绣线已全部脱落,但针眼仍然十分清晰,花纹为卷曲花卉纹,线条流畅、针脚整齐、均匀、技法为辫绣。
据史料记载,苗族先民早在周的末期就开始徒迁,一部分到了今天的大西北―青海、甘肃;另一部分则翻山越岭到达今天的云南境内。秦灭楚统一中国之后,楚国一部分苗族与华夏民族融合了,另一部分则陆续向南和大西南迁移。这种民族的大迁徙不仅是经济的大转移,而且也是科技文化的大转移,经济的大转移有金银、种子、耕牛、农具的运送。科技文化的大转移有纺织、刺绣、芦笙等等。苗族这次破国后的大迁徙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走得远的到了今天的东南亚各国,走在最后头的还滞留在今天湘、鄂、川和黔、滇、桂、粤一带。苗族不管搬迁到哪里,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精神文化。他们爱讲的是始祖“高阳”(亦称“告央”或“姜央”)繁衍人类的故事,无论你走到哪个苗寨,都会看到刺绣。
苗族刺绣各地风格均有差异。湘鄂川的苗族刺绣优美而写实;广东广西的苗族刺绣,一般较为简朴;云南的苗族刺绣,大抵近似贵州西部的厚重风格;东南亚各国的苗族刺绣,则注入了异国的豪华和浪漫。苗族刺绣最精美的还是要数贵州,各种风格,各种技法,随处可见。在贵州,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要数黔东南的苗族刺绣,其风格和技法,可谓登峰造极。
由于时间漫长,刺绣十分普及。从数百户的大寨到数户小寨,妇姑个个会刺绣。凡姑娘,一般来说,从七八岁起便开始学刺绣,不会纺纱不会刺绣的姑娘嫁不出去或难找到条件较好的婆家。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刺绣的好坏可算是衡量一个姑娘智慧高下的重要标准。因而,无论在游方场或是铜鼓堂,姑娘们都穿着自己绣制的花衣,都尽量显示自己的刺绣技艺。
苗族刺绣,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或作为民族艺术的标志,闪烁着妇女创造的光辉。我们谁也不会轻易忘却这一点。苗族刺绣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蓬勃开展,它将进一步展示它的魅力,为人类的繁荣进步服务。
二、苗族刺绣工艺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苗族刺绣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现在,不管是苗族服饰的拥有量还是其使用的频率,都在不断地萎缩。这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苗族服饰在民间中已逐渐地丧失了其曾经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条件。苗族服饰对年轻一代己经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已经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渴望,在许多年轻人眼里传统服饰意味着“落后”“保守”而成为“老年人的美”,由这种观念所建构的文化氛围常给“穿著者以压力,产生不符合‘从众’的群体文化心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传统服饰面临生存压力的另一个源泉。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使“民间文化由参与性文化逐渐蜕变为观赏性文化,传统的节日、娱乐内容经过商业性开发,出现了时空移位与仪式化趋势”,人们参与这种活动是以第三者或外来者的位置去认同和观赏,他们对苗族服饰的美的感受有如朱光潜所谓的“距离美”,没有强烈的情感投入,不热衷参与和创造。刻意迎合、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为传统服饰的存活增添了压力。在苗族服饰中,主要表现为装饰造型的极度扩张,装饰部位极度扩大,用色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