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教学道德.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教学道德

试论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教学道德   [摘要]本文首先解读了教学道德的基本内涵,而后探计了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变化给师德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道德。   [关键词]大众化 大学教师 教学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005-04   [作者简介]李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62)   一、何谓教学道德   在分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应有的教学道德之前,有必要对教学道德的构成做一分析,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教学道德建构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通常,我们认为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学领域和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中都不乏道德规范,但是它们却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关注教学道德规范而对教学伦理精神缺乏理解和把握,也就是对教学所认同、崇尚的某种信念或价值取向缺少关注。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在一定意义上,教学伦理精神就是教学的信仰,它对教学发挥宏观和根本的指导作用,它的缺失或定位不当将直接影响教师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践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终将影响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学伦理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教学伦理精神相当于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原则。与道德原则相比,笔者认为教学伦理精神更强调教师的教学信仰,旨在使教学更富有教育的应有品质和灵魂,而不仅仅是旨在对职业道德活动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伦理精神之下,教学道德规范无疑是教学道德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之间,即在道德规范之上还应包括道德观念,对教学道德而言,还应包括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只有正确观念的指引和规范,道德规范才能使行为的道德性得以实现和显现。综上,笔者认为教学道德应该是由教学伦理精神、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道德规范组成的道德体系,其中教学伦理精神是教学道德体系的核心,发挥引领和激励作用,教学道德规范具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育教学观念既是对教学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也是对教学道德规范的直接指导。   二、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变化带来的师德挑战   1.教学规模扩大带来的道德挑战   1999年,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开始跨越式发展。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36万增至540万人,增幅达398%;普通大学本专科生在校人数由1998年的340.87万增至1939万人,增幅达469%。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改变了大学的师生比。有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大学师生比是11.6:1,2001年至2005年分别增至18.2:1、19.1:1、17:1、16.2:1、16.9:1。这些变化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繁重,重复授课的次数增加,而且学生的素质基础、教育需求和个性多样化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难度增大,师生关系可能变得更加松散。这对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与职业态度和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学术研究,后者既是其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标志,也是其独特身份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科研成果在教师的业绩和职称评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科研上,教学被放在次要位置,教学上敷衍了事、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现象开始显露。例如有学生反映“课程表上安排的明明是某某教授讲课,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成其他老师或他的研究生上课,并且都是‘研一’的学生”。在大众化过程中,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任务的加重和科研压力的增大,促使教师必须做出调整,克服应付教学的心态和行为,这不但关乎其教学质量,而且关乎其职业道德和形象。   2.教学目标改变带来的道德挑战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较少,而且旨在培养政府和学术中的精英人才即掌握高深知识并崇尚知识的“真理性”的人。这不但使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个体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使高等教育呈现出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即看重知识的目的价值。于是,大学将传授高深知识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旨在发展学生以“闲逸的好奇”精神钻研知识,追求“不受价值影响”的真理的品质和能力。   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再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转向培养知识专业化的精英和社会的领导者,高等教育的选拔和标签作用开始弱化。同时,伴随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知识价值观的重大转变,即由追求知识的目的价值或认识价值转向追求知识的工具价值或实用价值,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之于个体的生活作用开始凸显,并日益被人们看重.也就是人们越来越期待通过高等教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