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微形态特征影响.docVIP

长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微形态特征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微形态特征影响

长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微形态特征影响   摘要:试验共设置有机种植、无公害种植、常规种植3个处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研究分析土壤薄片,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方式能在增大土壤总孔隙度的同时,明显增加当量孔径100 μm的孔隙数量,改善大小孔隙的分布比例,是调节和改善土壤孔隙结构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种植方式;土壤薄片;土壤孔隙度;当量孔径   中图分类号:S1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2-004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2.012   Abstract: Three planting patterns organic planting, pollution-free planting and conventional planting were conducted to show their effect on soil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 in greenhouse and farmland respectively. Soil slices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term organic planting changed significantly soil pore distribution and soil total porosit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The organic planting also improved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the size pore and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ventilation of the soil pore proportion of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100 μm. Therefore,organic planting w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soil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   Key words: planting patterns; soil thin sections; soil porosity;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土壤孔隙结构是指土壤孔隙的形态大小、数量搭配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水分、空气、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动的场所。土壤孔隙结构直接影响水分在土表及土体内的迁移途径及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和通气状况有多方面的影响,孔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的好坏,因此土壤孔隙研究是土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2]。由于土壤孔隙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时空变异性,环境变化和生物活动等均会影响土壤孔隙结构,不同种植方式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也较为强烈,对于土壤孔隙结构的定量化始终是土壤孔隙研究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土壤结构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尤其对土壤孔隙表面分形和土壤微观结构进行小尺度研究更具有优势[3-5]。因此,利用土壤微形态技术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以期为不同种植方式对于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主要试验点设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长期定位试验站(36°52′N,115°01′E),全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 ℃,无霜期年平均210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4 mm。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该地土壤为盐化潮褐土,试验田为多年菜田和粮田。该温室菜田土壤长期施肥试验开始于2003年,菜田种植制度为番茄-黄瓜轮作,每年收获两次。粮田长期施肥试验开始于1994年,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其中不同种植方式间的施肥量见表1。   1.2 采样方法   在2012年9月下旬,分0~10、10~20和20~40 cm 3个层次分别采集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每个小区设置3个重复。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以免破坏土体孔隙结构。   1.3 土壤微形态薄片的数字化处理方法   土壤微形态样品的固化参照文献的固化方法[6],在规格为NikonLV100POL型偏光显微镜下对土壤薄片进行观察描述,并用与之配套的Nikon DS-Fi1型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所得的图像为真彩色图像,其分辨率为2 560×1 92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