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电产业繁荣背后痛
风电产业繁荣背后痛
一座座风机拔地而起、一家家风电场落地神州……
2009年的中国风电产业给世界好好提了下神。截至2009年底,中国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2627.626万千瓦,比2008年新增装机1303万千瓦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目前的国内风电市场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宏伟场面。然而,有关专家谏言,如果现在说风电能够在中国电力供应上独挡一面,那还言之过早……
在2007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可见中国风电市场发展速度之快。可是“这并不表示搞风电的人就可以睡大觉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强调说,“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风电在整个能源里的作用。”
跟风火爆
――平和市场暗藏杀机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风电市场相当诱人。在资本市场上,风电产业也开始风潮涌动。现在许多国有制造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转向风电产业。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公司、大唐发电集团、国电龙源集团等电力能源巨头,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然而“大面积跑马圈地建风场,对国内风电产业发展是否有利,绝非如预期的那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面对这些名牌开发商的诱惑订单,让风电整机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感觉到风电产业的春天似乎已经来临。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公司(东汽)、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运达)、湖南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湘电)、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华锐)等51家企业都准备在风电领域大展拳脚。
除整机企业外,国内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据了解,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包括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桨偏航系统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已具备风电设备一些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副秘书长沈德昌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叶片生产企业30多家,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等都已在批量生产;南京高精齿轮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等齿轮箱制造企业,已基本能满足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的需要;永济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等发电机制造企业,也都在为风电机组提供发电机产品;洛阳轴承集团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轴承有限公司均可以提供变桨偏航轴承。
一些投资者初入风市,心中暗喜。但事情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施鹏飞对此很担忧:“目前风电市场处在摸索发展的阶段,很多因素正在变化改进中。企业一哄而上肯定存在生存隐患。”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何秘书长也有同感:“现在,企业都上马风机设备制造项目,不一定是个好现象,必将面临一个淘汰的过程。”他认为,现在的50多家风机整机企业,随着市场的调节,到最后绝对超不过10家,其中80%的市场份额掌握在3~5家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手中,其余的市场份额由几家中小型企业占有。风电零部件产业也只能保留2~3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
对“淘汰”的担忧也许可以推迟1~2年,但是当务之急是解决风电高性能高质量的国产化问题。
目前,国内风机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大于供必然会造成厂家在研发投入上的减少,成为风机技术进步的障碍。很多风机制造企业过于重生产提效益,刚刚研制出风机样机,便开始量产运行。这不仅使风机或零部件存在质量隐患,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良性发展,甚至是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障碍
――国际差距“南辕北辙”
虽然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都在努力,但谈市场、谈竞争力对于国内控制系统制造商来说还为时尚早。一来,大部分市场被外商占据的局面目前还难以突破;二来,国内的相关产品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大部分产品基本处在样机阶段。对于国内相关企业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内,还没有掌握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水平与国外差距大。”施鹏飞说,“技术障碍是阻碍我国风电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
据了解,2007年,金风、华锐、东汽和运达都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54%,但是产品技术主要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金风科技计划生产180万千瓦机组,其中一半产品是与德国Vensys公司联合研制的1.5兆瓦永磁直驱型机组。
上海电气、常牵新誉、湘电、海装、华创、南车时代、明阳和惠德等在2007年虽然已推出样机, 2008年开始批量生产,但是其中只有华创和常牵新誉采用国内科技研发成果。上海电气、湘电、南车时代和惠德都是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的;海装和明阳分别花高价钱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和1.5兆瓦的机组。
国内的风电设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必将受制于国外,既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