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AAA环境影响评价
1 L=[(0.4B-0.6a)B×u]/[(0.058H+0.0065B)×(gHI)1/2] 式中:L为污水与河水混合过程污染带长度 B为河宽 a为排污口至河近岸距离 u为河水流速 H为河水平均水深 I为河流弯曲系数 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取9.8 例2: 一河段的K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E=19440m3/d,BOD5(E)=81.4mg/l,河水QP=6.0m3/s,BOD5(P)=6.16mg/l,B=50.0m, H均=1.2m,u=0.1m/s,J=9‰,K1=0.3/d,试计算混合过程污染带长度。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该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的下游某段处,河流中BOD5浓度是多少? 如果CODCr(E)=100 mg/l,CODCr(P)=12 mg/l,KC=0.5/d,其它数据同上,计算CODCr浓度。 二维模型(适用于混合过程段,岸边排放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的距离 河中心排放: 岸边排放: 《环评导则》: (二)、BOD—DO耦合模型(S—P模型) S—P模型是关于一维河流中BOD-DO消长变化规律的模型,即BOD-D的耦合模型,数学表达式为: 河水中BOD值: 河水中的氧亏值: 河流中溶解氧浓度: 式中: ——河流起始点的BOD值 ——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 ——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 ——饱和溶解氧浓度 K1 —— 耗氧系数;1/d K2 —— 复氧系数;1/d t —— 河流的流行时间;d 临界氧亏时间: 湖泊是天然形成,水库是人们因发电、蓄洪、航运、灌溉等拦河筑坝人工形成的水域开阔的水体。湖库水流状态有:湖流、混合、波动、波漾。描述湖库的水质模型有箱式模型(营养状况)和分层模型(温度与水质竖向分布)。 (一)、完全混合模型 1、污染物(营养物)混合降解模型 污染物达指定浓度所需时间 三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当无污染物输入时,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2、溶解氧模型 V——湖库容积,m3; ρ——污染物浓度,mg/L; ρp——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L; ρ0——湖库中污染物起始浓度,mg/L; Q——出入湖、库流量,m3; ——污染物平均排入量浓度,mg/L; R——湖库耗氧总量,mg/( m3.d); A——养鱼密度,kg/m3 r——鱼类耗氧速率, mg/( m3.d); B——其他因素耗氧量, mg/( m3.d) 地表水质模型的标定目的是确定模型中各个系数,包括混合系数Ex、Ey ,耗氧、复氧系数K1、K2等的值。 (一)混合系数(弥散系数)估值 1、经验公式: ①菲希尔(Fischer)公式: 四 水质模型的标定 { Fischer公式是目前环评中应用较多的公式,但系数αx 、αy 、 αz值变化较大,需实验确定 二、评价水域的污染源调查 以温度表示 热效应 以pH值表示 酸碱度 如好氧有机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无机盐、重金属等 持久性污染物 按污染性质分类 如农田排水、矿山排水、城市与工矿区路面排水 非点源 如工矿废水、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沟渠集中排放 点源 按排放方式分类 污染源分类 三、污染源评价 三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1)调查范围与时间 2)调查内容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现有污染源调查 3)水质调查与监测 水质调查参数的选择 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 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湖泊(水库)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 污水排放量m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