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明清时期天 安 门及天 安 门广场》.docVIP

导游词:《明清时期天 安 门及天 安 门广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游词:《明清时期天 安 门及天 安 门广场》

01.天安门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前的设施,“T”字型广场,文东武西,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 (天安门城楼) 老师好,今天将由我带领两位老师参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是明清北京城皇城的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名“承天门”,寓意承受天命来治理国家,体现了天命观所称的天帝委托人间君主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即“君权天授”。承天门系仿明南京故宫承天门之制而建,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下为开有五阙的城台,南部建有T字形广场,南端建有大明门,北部建有端门。大明门是承天门的外门楼,端门是承天门的内门楼。 承天门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火焚毁。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重建的承天门,位置稍向南移(即今天安门位置),城楼改建成面阔9间、进深5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明末闯王李自成围攻北京,焚毁了九门城楼,承天门亦未能幸免。 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重建竣工并改称“天安门”。明代皇城四门分别为承天之门、北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顺治年间先后将皇城南门和北门改名为天安门、地安门,又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原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体现了“内和外安”的儒家思想。 1900年,天安门曾遭八国联军炮击,打坏屋脊、门窗槅扇、右侧华表,千步廊也被焚毁。 天安门,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城台下方为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部为砖砌涂朱红颜料的城台主体。从地面到台顶高13米。天安门城楼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为覆黄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式殿顶。殿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全部用金砖铺地,殿内有60根红漆巨柱。大殿东西两侧山花部分,饰有金色连环的万寿圈和万寿带。大殿基座周围环绕汉白玉石栏杆,城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马道,供上下城楼用。1970年翻建后的天安门通高为34.7米。 “九”这个数字在天安门中随处可见,如城楼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之尊”;大殿下面有木制门窗四九36扇,是最高级别的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天安门城台下部设5个大小不一的拱形门洞。门洞各有两扇朱漆大门,其上装饰有横九路、纵九路镏金铜钉,取“九九”阳数之极,属最高等级。但中央御路门洞的门扇装饰有9行11路共99个包金馒头钉,却是特例。 天安门5个门洞只有在举行大朝礼或陪侍皇帝出行时才全部启用开放:中央门洞为御路阙,供皇帝专用;御路阙两侧为王公阙,供王公贵族出入用(王公贵族编有顺序号,单号走东侧,双号走西侧);最外侧为品级阙,供文武百官员出入用,亦分单双号。平时天安门只开放最西侧门洞供应诏入宫官员进出。 天安门的作用: 明清两代,皇帝郊祀、大婚、亲征、出巡,须由天安门出入。 明清两代的天安门,也是举行颁诏礼之处。所谓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凡皇帝登基、殡天、禅让、册立皇后、册立太子等重大事件,都要发布诏书告知天下。 清代颁诏仪式由太和殿始,皇帝升殿,王公百官行礼之后,大学士捧诏书到太和殿檐下,授予礼部堂官。礼部官员捧起放有诏书的云盘,由中路出太和门,百官随出。诏书送到天安门城楼黄案上。文武百官则于金水桥南按文东武西两翼排列。宣诏开始,百官皆跪。宣诏官站立在城楼中部先宣读满文诏书,后宣读汉文诏书。宣读毕,奉诏官将诏书置于大型木制金凤口中,用彩绳降下城楼。礼部司官用云盘接收诏书,安设于龙亭内,抬出大清门,奉到礼部。礼部再恭镌juan诏书,颁行全国各省。此即所谓“金凤颁诏”。明代的颁诏礼,则是用龙头杆系黄丝绳拴诏书降下。诏书抵达各省时,各地还要举行烦琐的迎接诏书仪式。 (天安门前设施) 现在请大家看天安门前的这条人工挖掘的风水河,称为外金水河。河水引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风水学常将发源于西方或西北方的河流称为“金水”。外金水河上架有7座石拱桥:其中5座与天安门城台5个门洞相对应,分别为御路桥一座、王公桥两座、品级桥两座。这5座桥只在举行大朝礼等活动时使用。另外两座为建于乾隆年间的公生桥,分别位于太庙和社稷ji坛南大门前,是宫廷日常使用的通道。“公生”二字出自《荀子》“公生明,偏生暗”句。 天安门前后各有华表一对,每座华表高约1 0米,重达20吨。天安门前后的华表结构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八角形基座及四周的汉白玉护栏,中部为雕刻蟠龙的柱身;上部为云板、承露盘和望天犼。华表起源于古代的“表木”。传说中,尧舜时期立在宫门前,允许大家提意见的,称“桓表”或“诽谤木”;立在墓前神道两侧的,称“墓表”;立在交通要冲或桥头的,称“路表”;雕刻华丽作装饰作用者,称“华表”。望天犼为古代神话动物,传说其能下达天意、上传民意,是天人之间的使者。民间因天安门前后犼的朝向不同,演绎出“望君出”和“望君归”的传说。 大家再看一下外金水河南北两端设有两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石狮子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