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308则.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老子》的智慧308则.doc

PAGE 101 PAGE 8 智者如是说 ——《老子》的智慧308则 张应杭 著 2002,12,杭州 前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互补构成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因而,如果说要了解儒家思想我们不可不读《论语》的话,那么,要了解道家学说的源与流,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老子》一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及其后学在这部分为“道经”与“德经”的著述中,既探讨了自然无为的“道”,也由“道”而“德”,进而论述了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的基本德性原则。这个基本的德性原则不仅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日益凸现其全球性的价值。 一 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文献记载十分简略。我们只知道老子是一位辞官而去的隐者,这也许是造成史料缺乏的重要原因。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所谓“守藏室”,是指周朝藏书的地方,“史”是官名,“守藏室之史”。就是掌管国家图书的官吏。据传,孔子在34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周礼的问题。《史记》称老子“莫知其所终”,这是因为老子晚年眼见周朝没落、社会动乱,于是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鼻祖,同时又被道教称作教主。通过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他的事迹在中国可以说是人所尽知。有所谓“老子者……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神仙传》卷一)的记载。这当然是被神化的老子形象。然而,老子之所以能被神化、被道教徒奉为教主,还是根基于他在《老子》书中所提出的充满睿智的有关道与德的思想学说。 老子的著述唯一所见的就是现传的《老子》一书。但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人们历来有争论。按照《史记》的说法,“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因此,倘若以《史记》作者的观点看来,现传《老子》一书为春秋时老聃所作。但近几十年来,对此说怀疑者颇多,因为《老子》中谈到的问题,多半反映的是战国初期的情况,其中还评论了儒、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由此可知,这本书的形成当在儒、墨、法三家学说流行的时期,其上限应在战国初期,不可能在孔子之前。另外,这本书的有些内容和语句明显重复,显然是陆续编辑而成,不会是出于一人之手。 因此,《老子》也许成书于战国初年,在儒、墨盛行之后,该书是由老子的后学整理而成,其中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思想的一些基本命题,但也掺杂了一些后人的观点和文句。 还有必要一提的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过去流传的版本,均以《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这是至今见到的《老子》一书的最早版本,在此版本中,却是《德经》为先,《道经》在后。《老子》传至今日,注释很多,主要有以汉河上公《老子章句》、魏王弼《老子注》、明焦竑《老子翼》、高亨《老子正诂》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 《老子》一书虽说只有5000多字,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因而要概述其基本思想显然是困难的。倘若我们以人生哲学为视角,那么,其内容大约可以包括如下一些: 其一是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 我们知道,中国的先哲讨论宇宙人生问题,往往就宇宙论人生,就人生谈宇宙。因此贯穿于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性观念便是,人生的最高标准就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宇宙的根本也就是道德的根据和标准。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老子》一书中的“道”正是这样一个既是宇宙又是人生的根本存在。 因而“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孔子和墨子着重讲人道,而《老子》所谓的“道”则主要指天道,即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人生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总法则、总秩序。传统所谓的“天”,乃是有人格意志的主宰之天,对此,孔子基本上是承认天,只不过不太讲天命而已,墨子则承认“天志”、强调“明鬼”。相对而言,《老子》否定墨子所谓“天志”,并且比孔子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无神论倾向。《老子》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的性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这即是说,天地本来无所谓仁慈,只是听任万物自己生灭,就像人们束草为狗以祭祀,祭祀完成以后就将其丢掉,根本没有爱憎的情感存在于其中。而“道”的根本性质是“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不为”,说明“道”作为万物的本原而产生,推动、长成万物;所谓“无为”,是讲“道”作为万物的总法则,是以“自然”为规律。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