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解读(新).docx
《老子》解读
(赖力行注释、解读)
一章
道可道⑴,非常“道”⑵。名可名,非常“名”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⑷。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⑸;常“有”,欲以观其徼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⑻。
【注释】
⑴道可道:有形迹的道。可道的“道”,指初始语义上的道路,引伸为“形迹”。
⑵非常“道”:非恒常之道,常:恒常,不变。常“道”,指宇宙的本体、本根、宇宙存在的基本规则,是《老子》一书首次提出并予以反复解说的哲学概念。
⑶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世俗事物之名;第三个“名”,指普遍存在的“道”之名;第二个“名”作动词用,称谓的意思。
⑷“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创始者;“有”是万物的本源。“无”、“有”都是“道”的别称。
⑸妙:深微奥妙。
⑹徼:边际。
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上文的“无”和“有”;玄:深远。
⑻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
【译文】
道没有任何形迹,有形迹的道不是普遍存在的永恒之道。可以称谓的世俗事物之“名”,不是普遍存在的“道”之名。
“无”是天地的创始者;“有”是万物的本源。
所以在永恒的“无”中,可以体验“道”的深微奥妙;从恒常的“有”中,可以体验“道”的边际。
“无”和“有”这两者,同来源于“道”而称谓不同,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读】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之作,所以开章明义就讲“道”的特点和作用。“道”超越了具体显在的事物,也不可以用语言概念来指称它。但是,“道”又是宇宙天地最初的发动者和世间万物的本源,具有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怎样把握这个幽隐的“道”呢?老子用“无”和“有”来说明“道”的特点。
老子之所以把道称之为“无”,是因为它不见其形,又不可名状。但“无”并不是空无所有。“无”中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当它创生出天地万物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有”。“道”的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无”和“有”的连续。《老子》后文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种连续性的具体过程。“道”是“无”,超越了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理性认识,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它所创造的“有”去体验、去想象、去推衍它的存在,从而把握那个“众妙之门”的“道”。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⑵,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⑶,高下相盈⑷,音声相和⑸,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⑹处无为⑺之事,行不言⑻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⑼。
【注释】
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的时候,丑的意识就产生了。“恶”,指丑。
⑵有无相生:这句的“有”、“无”都是指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存在和不存在。与上一章的“无”和“有”含义不同。
⑶形:表现,引申为对比。
⑷盈:非,引申为区别。
⑸音声相和:乐器发出的音和人的声互相和谐。
⑹圣人:指有道的人。
⑺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
⑻不言之教:不发号施令,意思是重在潜移默化的引导。言:指政令。
⑼不去:不会泯灭。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么是丑了;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什么是恶了。
和美与丑、善与恶相互依存一样,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永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对而言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刻意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哺育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建功立业而不自我炫耀。正因为他不自我炫耀,所以他的功绩永不泯灭。
【解读】
老子在这一章列举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来说明人给万物命名所具有的主观性、相对性。矛盾的一方无不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当我们彰显和肯定某一方的时候,也就在无意中强调了另一方。虽然善与恶呈对立之势,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彰显的。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善,自然就知道了什么是恶;知道了如何为善,也就知道了如何为恶。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智识愈高,虽欲举一废一而不可得。”要之,人类为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为恶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人类享乐的程度和方式日益发达,而受苦的危险和程度也日益严重。老子和章太炎让我们明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纷争过程中,善与恶为什么会是同步进化的原因。
除此之外,本章还强调“无为”之为,是一种无私之为。圣人“处无为之事”,不具有明显的为我之动机,“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体现了“道”之所以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