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采茶戏在曲折中生存与发展.doc
II记武宁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在曲折中生存与发展
在曲折中生存与发展——记武宁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 ]商洛花鼓是商洛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在市场经 济和转企改制背景下,演出市场遭遇冷落,地方剧团由于硬件设施和 条件的简陋,演员结构欠合理及后备梯队的缺乏等因素都使戏剧发展 受阻,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和研究其生存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思路 和发展策略对于地方戏剧的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洛地方戏剧生存现状发展举措研究“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 妹适谁家。”这朴素甜美的采荼戏唱词,曾在武宁大地上红极一时, 上了些年纪的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武宁采茶戏在面临两次绝好发 展机遇时,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为此,有人痛心,有人疾呼……随着 2008年武宁采茶戏成功申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申 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武宁采茶戏乂渐渐向人们靠近了。
曾受欢迎的武宁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是武宁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品,被誉为县粹,与 籟北民间戏曲存在密切的联系,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百多年以 来,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精心锤炼,武宁采茶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我省四大地方戏之 一。习称“武宁茶戏”,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武宁城乡广为流 传,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由采荼歌演变而 成,俗称茶戏〃。武宁采茶戏的音乐唱腔极其丰富,有九板十八腔之 说,在发展过程中,由于III区交通的阻隔和语言的差异,形成了两种 流派,即上河派和下河派。以武宁老县城为中心,出西门的澧溪、船 滩、甫山、石门、清江、石渡、罗溪等地区为上河派,长于做工。出 东门的鲁溪、横路、官莲、巾门、泉门、大洞等地区为下河派,侧重
于唱功,唱腔婉转,流畅动听,多演文戏
武宁采茶戏内容丰富,极具研究价值。武宁采茶戏艺人多有建树, 其中最突出的是T河派名旦夏考秀,在中南海演出采茶戏时,曾受到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武宁采茶戏旧吋只用锣鼓伴奏,鼓点宥短槌、 长槌、五锤、六锤、八锤。解放后开始加入丝弦及笛子,哦呐等乐器 伴奏;其表演艺术自成体系,贴近生活,有着自己的一套程式,这些 程式与京剧或其他剧种相比虽然显得原始、古老,但不乏独特的个性 特点。如旦角举手不超眉,坐必架腿;走台步手拿手帕自然摆动,走 一步膝盖稍向前倾,台步宥慢步、快步、蹉步、跑步,华下吋双手将 衣后摆向上一掀,然后坐下,很贴近生活。
采茶戏唱本丰富,深受群众喜爱。武宁采茶戏至今保留的剧目有 大本57本,小戏100余出。这些剧目多属文戏,绝大多数为民间传 统题材。解放后,挖掘记录了大小传统戏90余个。整理改编上演了 《姑嫂摘茶》、《杨驼子讨亲》、《金印配》、《红梅》、《三女图》 等等。
而其实,武宁采茶戏不仅是江西省叫大地方戏之一,它还与黄 梅戏同为“姐妹戏”,历史悠远。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 百多个折子戏,著名的剧本有《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 锁匙》等。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武宁采茶戏的唱片。山 乡小戏演到了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大城市的舞台,许多 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困境与演出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当时采茶戏的风靡盛况可略见一斑。
遭遇冷落的地方戏剧生存现状
然而,如今的武宁采茶戏却面临着戏场冷场、艺人流散等尴尬 局面。小时候,经常有采茶戏下乡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而今,采茶 戏下乡演出的次数少了,而且观众人气也大不如从前。我觉得,武宁 采茶戏如今面临如此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内在因素有:
一、 采茶戏的组织队伍数量和素质达不到应有要求。武宁采茶戏 曾于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组建剧团,但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不告而 终。采茶戏得不到有组织性、有自觉性的传承和发展,一些优秀艺人 也纷纷流散,当今,虽说一些热衷于茶戏的老艺人自发组织了一些民 间业余采茶剧团,但始终没有一个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正规性的剧团。 正因为如此,采茶剧团的势力也在随之消减,后备青年采茶演员的挖 掘和选培工作也一直搁浅。据悉,目前我县的采茶艺人严重偏老龄化, 年龄区间40多岁到80多岁。演员青黄不接,采茶戏将得不到传承。 武宁采茶戏虽已成功中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传承和发展 状况却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 武宁采茶戏的继承与创新面临困境。由于我县采茶戏的命运 历程,能将之保持现状已属不易,何谈发展?武宁县采茶戏现在仍保 持老式唱腔和演员装扮,剧目内容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采茶戏 它是根梢于农村民间现实生活实景应运而生的,也应适时推陈出新。
不同于京剧,无论是从自身艺术价值还是社会认可度来看都无法与作 为国粹的京剧相比。京剧,它有着弥久不衰的经典剧情和艺术内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