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PDF
第6卷 第1期 社会学评论 Vol.6 No.1,Jan.2018
2018年1月 Sociological ReviewofChina
【传承与脉络】
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
——从费孝通江村调查谈起
李建新
内容提要: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成名作《江村经济》序言为切入点,首先概括了费老的导师马林诺斯基对
其江村调查的定位和评价;接下来讨论了费老同门埃德蒙·里奇对中国学者的中国研究包括江村调查的两
个质疑与费老对此的回应;再次梳理了费老恢复学术工作之后的两大本土化研究问题,即“小城镇建设”和
“边疆地区发展”;最后展示了费老晚年的学术反思和文化自觉。旨在通过看似跳跃性的解读,串起费老学
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通过重新回顾和认识江村调查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争论,对我国社会科学发展产生
积极影响。
关键词:江村调查;行行重行行;志在富民;文化自觉
2016年是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80周年,在21世纪的当下,中国社会学已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建
中逐步稳健地发展起来,学术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重
新回顾和认识费孝通先生的开创性工作仍然能够给予我们以深刻的洞见和长久的指引。如何认识江村调
查带来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争鸣?相同或不同的学术背景,读出一样或不一样的费孝通都很自然,任何“所
见略同”或“见仁见智”的解读都在情理之中。
不同于以费老为个案的人类学史“三圈”纵横深入研究(杨清媚,2010),也不同于费老学术传记的历史
视角(阿古什,2010),本文主要从费老导师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的一“褒”评价和同门师兄埃德蒙·里
奇(EdmundLeach)的一“贬”质疑出发,以费老第二次学术生命中的两大研究议题为主线,最后回落到费老
晚年的学术反思和文化自觉,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跳跃性的学术解读,实则是呈现费老无论是在践行“志
在富民,改造中国”还是在致力于学科发展“文化自觉”,都没有离开导师的期望和对同门们的回应,而这些
也串起了费老学术生涯的特点与成就,笔者相信这样一种解读方式会加深和丰富我们对费老学术实践和
思想的了解,也希望能对当下的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李建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学、人口社会学、老龄健康。
- 31 -
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
一、马林诺斯基对费孝通“江村调查”的定位和评价
费孝通先生1936年的江村调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学术史上的经典,对于这部经典,最早最深刻的
解读莫过于费孝通先生的导师马林诺斯基。1938年费老江村调查结果出版之际,他的导师马林诺斯基为
他写下了序言,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这里我将他导师这一评价内容大概归纳为四点:
首先是对这一研究的学术价值的高度评价。马林诺斯基在其序言开篇这样写道:“我敢于预言费孝通
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他进一步写道:“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
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人民的人类学当然是最
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费孝通,1999/1938:214)一个是发展里程
碑,另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研究。面对导师如此看重与厚爱,费老起初并不完全理解。因为“当时我还
是个初入门的年轻小伙子,既没有这眼光,也没有这雄心,甚至我在江村调查时也没有想到会写成一本书”
(费孝通,1999/1997:186)。所以后来费老曾多次提到,他写江村调查是“无心种下的杨柳”,没想到写成
了而且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后来他才理解,他的导师之所以给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两个原因。导师马
林诺斯基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