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隆中对教案(精多篇)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隆中对
隆中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设计(一)
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
设计(二)
(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 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多媒体出示陈寿与《三国志》及历史背景简介,指明学生朗读)
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
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
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即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
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1)“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2)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多次。
四 、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伸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2)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
(4)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
(5)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
(6) 诸葛亮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
(7)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
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处好?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2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整理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
第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机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