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油收率原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原油收率原理

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提 高 原 油 采 收 率 原 理 ENHANCED OIL RECOVERY THEORY 第八章 热力采油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 稠油 (一) 、稠油的一般特性 (二) 、稠油的热特性 (三) 、我国稠油的特点 (四) 、稠油分类标准 (五) 、我国稠油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六) 、我国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历程 (七)、主要稠油热采技术成就 三、水蒸气及原油的性质 第二节 蒸汽吞吐 一、蒸汽吞吐开采过程 二、蒸汽吞吐机理 三、影响蒸汽吞吐的因素 第三节 蒸汽驱 一、蒸汽驱采油机理 二、影响蒸汽驱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火烧油层 一、火烧油层的采油机理 二、火烧油层的采油方法 第八章 热力采油 本 章 重 点 :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热采发展史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生产的需要为动力,生产的需要是热力采油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发现的稠油无法用天然能量和注水进行正常开发,人们开始了研究新技术。早期的研究包括: 注热气体 电加热 注热水 注蒸汽 火烧油层 实践证明比较成功有效的是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1920年湖尔科特提出火烧方法,在地下将油点燃,烧掉一部分油产生大量热,与此同时把未燃烧的油粘度降低并驱向生产井。 1933年,苏联首次进行了现场试验。 1931年,美国在德克萨斯德威尔森和斯旺油田最早进行蒸汽驱试验。 1950年壳牌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德明格兰油田进行蒸汽驱试验中,由于井周围发生冒汽事故被迫停止注汽,结果从这些从没有出过油的井中产出了大量油,从而意外地发现了蒸汽吞吐这一技术。 由于蒸汽吞吐技术只需注几天汽就可马上产油,见效快,风险小,工艺相对简单,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技术的突破,彻底改变了稠油的开发史,稠油得到了大面积的真正开发,研究方向也重点转向了注蒸汽开发。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几个主要国家稠油和沥青砂的储量: 加拿大:3820?108t 委内瑞拉:2270?108t 美国:300?108t 中国:20?108t 前苏联:242?108t 世界重油和沥青砂储量大约为15000 ?108t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热力采油的成本 随着稀油资源的开发利用,21世纪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比重一般在0.82~0.95,比热在10000~11000 kcal/kg左右 )资源在能源供应及化工原料中将占重要地位。 各种油的生产成本(2002年): 加拿大重油 $8 /bbl 加拿大沥青砂 $10 /bbl 加里福尼亚重油 $6 /bbl 北海轻油 $10-12 /bbl 委内瑞拉 $4 /bbl 中东轻油 $2 /bbl 中国重油(估计) $7-8 /bbl 油页岩油 $45 /bbl 煤生油 $50 /bbl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稠油热采产量: 从热力采油形成一定商业产量以来,热力采油产量一直占强化采油产量的很大比例,80年代在70%以上,90年代在60%。 美 国:2004年初:EOR产量:66.3万桶/d 蒸汽驱产量占近55%; 加拿大:2004年初:EOR的产量:28万桶/d 蒸汽驱的产量占近50%; 印 尼:2004年初:EOR的产量:22万桶/d 基本为蒸汽驱的产量。 中 国:2004年初:EOR的产量:40万桶/d 注蒸汽产量占50%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1、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 降低原油的粘度, 将原油从地下采出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热采的总的目的:加热油层提高原油温度,使原油易于流动。 2、蒸汽干度:是指蒸汽质量与被加热的液体的总质量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第一节 基本理论 4、比容( V ):单位质量的饱和液体占的体积称为比容, 单位为:m3/ kg。 5、湿蒸汽的比容(Vws):为干蒸汽和饱和水的比容之和。即: Vws= XsVs+(1-Xs)Vw 式中:Xs—蒸汽干度,小数; Vs—蒸汽比容,m3/kg ; Vw—饱和水的比容, m3/kg 。 6、导热系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