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何失败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何失败
去年是晚清、民初的名人张謇去世九十周年。在科举试场上,他状元及第,结果张謇却没有沿袭学而优则仕的惯例,反而异乎寻常的投身商海,而以“状元实业家”留名史册。他的商业帝国一度欣欣向荣,最终却彻底倾覆,令人唏嘘不已。
状元下海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海门直隶厅的常乐镇,但他的父亲是通州人,所以今天被称作“张謇故居”的地方至少有四处:海门市常乐故里、通州区西亭祖宅、南通市濠南别业和濠阳小筑。至今通州与海门两地还在为他的籍贯笔墨官司不止,毕竟国人对于“抢夺名人”的热衷,如果不是自古以来的话,也是历史悠久。
海门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
张謇16岁中秀才,21岁开始在地方担任幕僚。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军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名震一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礼聘,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乡读书。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自1868年以来,张謇在科举道路上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就有120天,最后终于在1894年考中状元,登上了科举金字塔尖。
但张謇已志不在此。中了状元的当日,他却在日记里写道:“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杨辕驹,久倦风尘之想”,虽名为状元,却对在朝为官失去了兴趣;连参加这一次中了状元的会试,也只是为了不违父命。
早在1886年,张謇就产生了“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思想。甲午年中国战败和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更是给了他强烈的刺激,张謇对清政府允许日本在内地设厂深为忧虑,认为“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因此他主张:劝工惠商、振兴实业;如此“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明确表达。
另一方面,清政府既在马关条约中允诺日本可以在中国内地投资办厂,自然也就不好再禁止本国人士投资办厂。于是,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委丁忧在家的张謇总理南通一带的商务。“状元办厂”的壮举就此拉开帷幕,但当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仍旧是社会主流,从“士”到“商”的转变并不容易,后来张謇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
张睿的实业生涯是从1895年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开始的。“大生”两字出自“天地之大德曰生”,寄托了他“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份”的美好愿望。
清代的(南)通州
张謇虽有状元之尊荣,然办厂毕竟不同于写诗赋文,未有实效难树信用,因而拥资者大多持币观望,故其当时集资过程之艰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千磨百折,忍侮辱讥,首尾五载,幸未终溃”。前后五年,张謇奔波于沪、通、宁之间,求助于达官贵人与富绅商人之所,耗尽心力,费尽唇舌。在依靠卖字所得支付路费和生活费的惨淡经营下,终于筹集到一定股金,使“大生”得以将机器设备安装完毕。1899年阴历四月,纱厂正式开工。这时,实收资本仅44.51万两。其中官机作价25万两,而商股只筹到19.51万两。在此同时,由于民智未开,工厂招工都遇到困难,南通民间居然盛传进工厂要“童工祭烟囱,女工被洋鬼子割乳房”,今人观之,实在是不可思议。
棉纺巨头
张謇选择开办纱厂作为实业的起点自然有其道理。乾隆中期,南通的棉花已成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作物。当时的海门、通州“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而出产棉花的质量更是夸称“力韧丝长,冠绝亚洲”。在此“产棉最优、收棉较廉之区”就地设立纱、丝厂,可以压缩成本,“生货便入,熟货便出,获利非他处可能比”,自然事半功倍。
何况,南通土布生产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通海两县土产关庄布向销东北三省,年额在一千万元以上”。而大生纱厂所产机纱全用优质通棉制成,质量好,特别是可以就地供应农民织造,一出厂就广受欢迎。大生纱厂建成后,当年即获纯利3. 87万两。以后利润总额逐年递增,投资入股者自然增多。随后张謇又分别在海门、崇明设置大生分厂,至1923年短短20余年中,发展到拥有纱锭16万余枚,布机1300余台的纺织业巨头(超过著名的无锡荣氏家族),使南通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号工业城市,达到了近代历史上发展的顶峰。南通被称为“近代第一城”,张謇的贡献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
大生纱厂始终是张謇实业的核心,纱厂需要自己的棉花原料基地,如此才能不受制于人。当时的苏北沿海,正具备了这一条件。清代的江苏,素来被称为“人文渊薮,财富奥区”,但这只是指旧属两浙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