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性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doc
德性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一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
贾佳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屮提出了不同品质的分类,但并未明确与道 德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而道德教育的德性伦理路径需要一个相应的个体德性发 展的理论。通过对亚里士多徳道德人格分类的发展性解读,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 理论,来帮助基于德性伦理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德性伦理;道德教育;道德发展;
贾佳(1980-),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伦理学博士。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当代道德哲学视域下的德性伦 理研究(2014SJB762)
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属于品格(aretaic)伦理学(与义务deontic 伦理学相对)。这一理论认为德性是人类幸福/繁盛(Eudaimonia)的构成要素。 西方德性伦理源于古希腊,其典型代表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而在当代则 由安斯康姆(Elisabeth Anscombe) [1]、麦金太尔(Alasdair Mac Intyre) [2] 等人带来了德性伦理的复兴。数十年这种复兴己经在伦理学相关的众多令^ 全面发展,如Danic Statman在对德性伦理的介绍屮列举丫其在一系列领域
动物伦理、素食主义、医学伦理、心理学伦理、政治哲学等一一的发展态
势,体现了德性伦理的应用价值位1;但是,道德教育却不在其列(而作为一种 重视理想道德人格的伦理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强调却木是德性伦理的重要特质 之一)。可以认为,无论是在伦理学理论领域还是道德教育领域,对基于德性伦 理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发展研宂都还处于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的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比较系统化地完整论述了古希腊德性伦理思想 的主耍观点。但是,这部著作虽然体现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却并未清晰说 明道德发展的全过程,以及道德教育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其中,在《尼各马可伦 理学》第7卷中,亚里士多德就描写了几组处于不同道德层次的人群 [4] 191-217。他区分了恶、不能自制、自制与德性(此外,他还认定了某种最兽
性的恶与某种超越的神圣之德,但认为这并不涉及普通人)。不过,他并未将这 些分类归于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并未明确写出某一类的人是否能够、以及如 何转变成另一类人。对他来说,真正冇德性的人似乎没冇弱点,也不会在道德上 退化;而邪恶的人固执于非理性的激情而不知悔悟。亚里士多德似乎将这些类别 视作不同人群伦理卓越(arete)层次的不同展示,而非同一个体的历时性阶 段。
那么,是否能将其解读为个体道德的历时性发展而非同时性的人群分类?可以认 为,将亚里士多德做出的人群分类理解为道德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是与其对人 性与发展的一般观点相一致的。在他看來,儿童是潜在的人类,并且能够在道德 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确定“形式”。他在著作中声明儿童在幼年时就有了权 衡的能力,只是并未发育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发 展理论,其中儿童被视作“朝向完整人性的过渡”。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 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品质分类理论。
这样一来,“恶”就是道德发展阶梯屮最低的一级。这是指那些虽然并非全然邪 恶,但依旧充满缺陷的人,也可称之为“道徳淡漠”。这一层次的人的共通之处 在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道德淡漠者认为幸福包括肉体快乐、荣誉或金钱。他们 不会考虑这一观点:道德或理智德性在他们的繁盛(flourish)中也起着作用。 他们没有体验过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真正优美愉悦的事物,因为他们的灵魂并 没有培育出欣赏这些的习惯;相应地,他们缺乏决定哪些行为是有德性的、以及 为何有德性的能力,当然也并未发展出稳定的行为和情感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 道德淡漠者随意地谈论一切,并且经常改变对幸福内涵的看法。例如,生病者会 和信健康最重要,而失业者会突然认为金钱更为重要。道德淡漠者的生活不稳定 而混乱,因为他们被任意的激情左右,听不进理性的声音。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能 够使用一种“有条件的”慎思,即“机巧”,用以推论合适的手段与目的(除 了最终目的)。至少,这使他们能够区分欲望的即刻满足与长远利益。
这一层次的人们所感受的主宰性道徳情感是什么?亚里士多徳举的例子是几个在 战场上坚守阵地的士兵,他们的理由各不和同。其中之一是由于长官的命令与对 惩罚的恐惧;更有德性的士兵则由于其他的理由,如避免耻辱或对荣誉的欲求。
“道德淡漠”层次的人们服从法律或命令,不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其目的,而是 由于害怕坏的结果。为了避免惩罚而行德并不是理想状态,但教育考也可以考虑 到,这个层次的人们会由于外在的痛苦而遏制恶行,也会由于奖励而学会行徳。
其后是“不能自制” (akeasi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