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然仁者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蔼然仁者辩

蔼然仁者辩 翟业军 引 言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也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的最后传人。无论从师生情谊,还是从文学风格和流派的传承、发扬角度,汪曾祺都是阐发沈从文的不二人选。汪曾祺当仁不让地担起重任,或衡文,或记行状,写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个爱国的作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又读〈边城〉》等多篇“沈从文论”。在他的笔下,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① ,“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 ② 。仁者爱人,所以他不悲观,不恬静无为,他的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仁者寿,所以他能超脱于得失荣辱,历经磨难而得享天年。仁者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他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厌其烦地批阅学生习作,推荐发表优秀篇什,他那谦抑、诚恳的授课更让学生受益匪浅、终生受用,“听沈先生的课,要象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 。汪曾祺对沈从文始终执弟子礼甚恭。就这样,在汪曾祺的回忆、评说中,沈从文成为孔子式 温情脉脉的儒者。 似乎没有理由怀疑汪曾祺的“沈从文论”的可靠性,即便出于为尊者、贤者讳的常情而对沈从文略有美化,也只是删繁就简的文学处理,无损于文章整体的“信”。但是,一个身上有苗族血统,从僻远的湘西走来,入过亦兵亦匪的军队,见过无数人头落地的“乡下人”,能成为一个纯正的“蔼然仁者”吗?也许,回忆竟意味着改写和重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再次翻开了这些“沈从文论”。 汪曾祺认为《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进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叫人想起古人说得很好,但不大为人所理解的一句话:思无邪” ④ 。以无邪之思永利后世,与儒家诗教传统严丝合缝。但沈从文的小说并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而有一种内在的忧伤。汪曾祺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说《边城》虽温暖,后面却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为了自圆其说,与诗教传统契合,汪曾祺接着说,沈先生的作品虽忧伤,但不悲观,“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他的作品里没有荒谬感和失落感。他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中国人,是充满感情的” ⑤ ,十分生硬地用高调弥合了论述中的罅隙。他甚至略去《边城》结尾的前一层含义,单用“明天回来”证明沈从文对民族品德能否回来的乐观。但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中,我分明感到翠翠的无望和沈从文的悲观。我甚至想到了楚人的凄凉吟唱:“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大司命》)。究竟哪种感觉更准确? 汪曾祺记叙过这样一件趣事: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字,或标日期,或记天气,或抒感慨。但有一本书的后面却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他一直记得,可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他问:“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⑥ 汪曾祺究竟是明知故问,以增强行文的语气和文采,还是的确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为一个大胖女人过桥而难过?也许,这一不理解正是引发进一步追问的“几微”。 不用举更多例子,我们即可发现,汪曾祺的“沈从文论”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仔细研究“蔼然仁者”说与沈从文创作实情相契合和格处,也许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冷与热 还是回到《边城》的结尾。汪曾祺说,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认为戏曲的结尾有两种,或是如画舫笙歌,悠悠而来,袅袅而去的度尾,或是如骏马收缰的煞尾,《边城》各章结尾,两种兼见。全篇的结尾更是精彩:“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七万字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会随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热情而迫切。但《边城》的绝妙结尾仅是技巧的成功?也许回来,也许永不回来,这是一种既不给人希望,也不令人完全绝望的悬而未决状态。难道人们注定要接受偶然、命定的播弄,根本无力把捉属于自己的未来?难道人生原本便是“望断天涯路”的无望等待?难道翠翠要伫立千年,站成冰冷的望夫石?面对翠翠只能在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轻轻在白塔、菜园和渡船间飘着,飞过对山悬崖摘虎耳草的凄凉命运,谁还能说《边城》是一支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即便我们的耳边似乎还回响着端午赛龙舟时蓬蓬鼓声,爷爷在溪中央快乐、哑哑的歌声,“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静”,寂静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所以我说《边城》是冷的。 汪曾祺也善于结尾。他的《大淖记事》与《边城》极其相似,故事同样氤氲着水汽,同样的老年男子领着一只孤雏,同样是青年男女的爱而不得。巧云被刘号长破了身,但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