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 * * 赫尔曼·黑塞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第一段 作者是如何界定”修养“和”教养“的呢?请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回答。 第一段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呈现形式是什么? 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什么是”教养“? “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是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第一段 这段文字作者给我们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生存境界是指: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生存手段是指: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第一段 作者一方面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说“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精神与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 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什么?这里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因为通过研读世界文学,能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从而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1、可以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2、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能使我们集中心智。 4、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第二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郭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这里倡导的是怎样的读书观?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追求数量,只追求心灵的获得。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人没有个性和人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