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非后土浅见.docVIP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娲非后土浅见

PAGE 25 - 后土是土地神祇 孙安邦 陆峰波 后土是人类最早崇拜且沿袭迄今的最尊贵的土地神祇,其地位与天帝相同,并称“皇天后土”。“自禹兴而修社祀”,故《孝经纬》云:“社者,五土之总神。” 何为“五土”?《独断》释云:“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这就是说后土是大地之神祇。然而,后土在早期的传说中相当含糊,在历史发展中与地示、社、后土皇地祇及土地神等尊称的关系似乎又相当复杂,同时又有男性与女性塑像的纷争。故而有的学者以历代学者“见仁见智”的解释为由,以汾阴后土祠供奉的后土圣母塑像系女性为据,否认后土是大地之神祇,令人匪夷所思。 让我们走进历代学者码下的字里行间,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址、遗迹等文物,穿过迷雾,探索后土之源流,还原后土原本的神性,深味古人崇拜后土、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 一、后土衍生 《神异典·社稷之神部总论》云:“问社之始,答曰,始于上古穴居之时也;……土神所在,皆得祭之。”就尚无文字记载的上古时期而言,以“社祀” 的形式的出现难考其时。不过,古人崇拜土地始于穴居之时,当是无可非议的。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礼记·礼运》)的思想影响,即产生了对天、地等自然崇拜理念。崇拜是人对自身和自然现象认识的反映,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活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自身发展的幼年期,对抗自然的力量极其薄弱,对诸如天、地等自然现象怀有极大的好奇、恐惧和依附心理,所以,崇拜自然,进行祭祀活动,力求与自然保持着和谐亲密的关系。久而久之,祭祀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世代代地沿袭下来。 古人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无法理解风调雨顺及干旱雨涝的自然因素,便认为大地是由一些奇异神灵主宰的。也就是说土地是有灵性(神灵)的,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取决于那些主宰生灵的地示(地神)的高兴或发怒。高兴年代,风调雨顺,反之,旱、涝、冰雹等灾害发生。为了博取土地的好感,古人们便对那种超然的、无形的控制着土地的力量加以信仰和祭拜,一方面报答土地滋生万物之恩,一方面祈求土地赐予更多之惠。换句话说,古人们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法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延续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所以在祭祀天、地时,尊称“天”为“天神”,“地”为“地示(地神)”。“示”,《说文解字》云:“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也就是民间迄今还沿袭着 “天爷、地爷”的缘由。故《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古人在漫长的尊天亲地、崇祀敬拜中,逐步形成了“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礼,瘗其物”的礼制。东汉经学家郑玄笺云:“从郊而至宗庙,奠瘗天地之神,无不齐肃而尊敬之”(《诗经·十三经注疏》)。这就说明了,古人是想通过祭祀天神和土地神祇,以求人神沟通,祈得神之佑护。古人对土地如此崇拜,也必然爱惜土地,并设法保护土地。但因受历史的局限,古人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源――河流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它一旦泛滥成灾,比任何野兽都凶猛,不仅侵蚀土地,还危及生命。古人虽十分痛惜,却既无能力去制服肆虐的河水,也无法去保护自己的生命和滋养自己的土地,便认为如同主宰大地的神灵一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操纵着河流,有意给人以赏赐和惩罚。于是对区域性的河流以祭祀,以求祓除洪水所造成的灾祸,藉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所赖以生存与崇拜的土地。 古人对天神、土地神祇祭祀的最早表现形式为伴有使神娱乐的活动。《礼记·礼运》载:“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还饮,篑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鬼神。”意思是说,古人在那里爆粟粒、烤小猪,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饮,用草槌敲地取乐。这些活动是礼的初始形式,后来随着崇拜理念的深化,祭祀形式逐渐规范化,并发展为虔诚祈祷、直接祭献。《礼记·郊特牲》曰:“燔柴于太坛,祭天也;瘗薶于大折,祭地也。”孔颖达注云:“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又云:“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以地之深,故瘗埋于坎。” 由于祭地是把供奉之物品埋入所规定的地下,久而久之,这些地方便变成了土地神祇的象征或神体,有的地方把这种土堆称之为“冢土”(《诗·大雅·绵》)。在成年累月的祭祀中,挖方坑祭祀逐步演变为“置土设坛”祭祀。 在古代,祭地场所的选择大体有三种:一是“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史记·封禅书》)。又《独断》云:“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通鉴纲目》云:“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这里所称脽上,即汾阴脽,遗址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居于黄河与汾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