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动员亿万人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做一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一)《周易》中的创新思想 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而《周易》正是讲变的哲学。“《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变则通,就是说要通过不断变化,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达,这才是长久之道。在《周易》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这一永恒的主题,《易》学本身处处充满着变革、创新的思想:“《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益,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说,“易”有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虽然这三个含义都是对“易”的发挥,实际上,“周易”的真义就是变化,变易是宇宙的根本精神,体现了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所以,唐人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卷首》)在孔颖达看来,“易”就是变化的总称、改换的特殊称谓,其基本内涵是“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体现出来就是“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其变化的动力原因在于“阴阳二气”。因此说,之所以取名《易》,实则是取其变化的含义,“变化”的现代意蕴就是“创新”,具体化就是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周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革,就是变革、革命,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鼎,是用来承接革的结果的,所以取意更新。《易经》中《革》《鼎》两卦所体现出来的改革意识、变革思想与进取精神,是《周易》创新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革·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卦的卦象是离火中女在下,而兑泽少女在上。朱熹说:“中少二女合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为革也。”(《周易本义·下经二》)二女同为阴,两阴相互排斥,势同水火,而少女又位居中女之上,中女不能容忍,少女也势不能容,二者都试图消灭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果断地进行变革,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变危为安。所以说,“革而当,其悔乃亡”,只有变革才是恰当的举动。“革”的理念延伸到自然领域,就是“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互相变革感应而生成四时万物;延伸到社会领域,就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社会历史也要不断进行顺天应人的政治改革。总结这两点,所以说“革之时大矣哉!”革的作用是很大的,这就是对变革、创新的充分肯定。这就为历代王朝更替、改朝换代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易》学的精华,就在于其本身的变,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生生之道”“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二) 法家的创新思想 先秦历史进入到战国中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必然要引起治国理念与统治方式的改变。在变法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最彻底、也最成功。他的变法理论也最有影响。商鞅推行变法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依据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在商鞅看来,治国之道变与不变,应该以便国利民的现实功利为依据,现实功利的求取方式已经变化,治国之道就应该而且必须变化。这种强调变法的政治主张,为治国之道的政治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不必法古”,“反古者不可非”,反对守旧复古,认为社会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时移而法不变”,那么国家的统治就危险了。因此,他积极主张进行变法,提倡创新,并且在秦国为自己的变法创新思想进行了政治实践。商鞅变法的成功,也证实了创新的必要性和正确性。韩非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