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单元
第二章?
图形的轴对称
时间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在直角坐标系中,能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探索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能用尺规完成下列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重合。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会利用尺规和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三角形。明白作图的道理,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
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几何图形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轴对称变化和确定对称图形位置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形成几何直观。通过合情推理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单
元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个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轴对称、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轴对称和尺规作图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探索。
课
时
划
分
2.1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
2.2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
2.3轴对称图形················1课时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2.5角平分线的性质··············1课时
2.6等腰三角形················3课时
回顾与总结·················2课时
共计12课时
教
材
说
明
及
教
学
建
议
教材说明:
本章教材共分6节,2.1节从丰富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与“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2.2节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基本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引导学生探索以坐标轴为对称轴时,已知多边形的顶点坐标,如何写出它的对称图形顶点的坐标。2.3节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概念,在2.4,2.5,2.6各节中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实际操作与探索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线段、角、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分别是它们的对称轴;同时利用它们的轴对称性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学习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角的平分线等基本作图,并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
本章知识结构图:
教学建议:
1.注意把握教学起点和教学要求。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堂课。既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相衔接,不要过多的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又要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防止盲目的、不必要的超前和拔高。
2.本章中的概念较多,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弄清楚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它们的数学实质。
3.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本章教材中,许多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与个人的空间想象力。只要学生的意见有合理的成分,就应当给予肯定,而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对于有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应当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分享发现和成果。
5.重视对学生从事各种数学活动的评价,重视对轴对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的评价,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笔试,可以通过操作性活动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