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义务教育的宗旨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一、公共教育投入少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官员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悬殊, 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2、城乡经费不均 城乡学校的对比 就我国目前的三级教育机制看,财政教育支出更多地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初、中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这显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 2.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要健全,特别是经费保障,在巩固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的同时,要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比如社会捐助等 3. 运用各种激励性财政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教育投资积极性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投入不足仍将是制约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依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我国应当注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大力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强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 4、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 第七组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我国义务教育的宗旨 二、 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 三、 现阶段国义务教育的财政问题 四、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对策 目录 2003-2009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2009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10437.5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增长23.6%。 教育支出不断增加 二、区域配置不均衡 1、基础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均 地区 全国 农村 合计 个人 部分 公用 部分 基建 支出 合计 个人 部分 公用 部分 基建 支出 东部 1785.82 1491.82 263.31 33.25 1597.92 1406.79 177.59 16.00 中部6省 711.23 658.50 44.70 8.03 677.13 626.70 43.01 7.43 西部12省 1031.33 892.42 85.36 53.55 991.09 859.74 78.53 52.83 在个人和公用两部分,都反映出中部最差的情况,东部最高。 在国家加大西部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的情况下,小学生均基建支出西部是东部的1.6倍,是中部的6.7倍 豫西山区,因为无钱修缮危房教室,学生们不得不搬出教室露天上课 城乡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及教育事业费对比图 三、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欠合理 3、不同层级政府的纵向分担比例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支出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高等教育以省为主。在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却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要求 在政府投入构成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 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现有政策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教育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偏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4、缺乏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流入的财政激励机制 1.改革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开始 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也有可能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进而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 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 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在着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从总体上讲,目前不少学校的规模仍然偏小,在一些高等专科和本科院校中这一现象则更为明显;由于教职工队伍编制的调整、整顿工作尚未完成,致使一些学校的教师平均工作量负荷偏低,师生比不尽合理。学校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过多。一些教育部门及其直属的一些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