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教学设计(冯丽华).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格式 专业 知识分享 最 短 路 径 第二师华山中学初中数学组 冯丽华 2015/9/30 《最短路径》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利用轴对称探究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2、内容解析 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换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2)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3)能另选一点,通过比较、逻辑推理证明所求线段和最短; (4)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极值问题,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明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实际背景的极值问题无从下手。 对于直线异侧的两点,怎样在直线上找到一点,使这一点到这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学生很容易想到连接这两点,所连线段与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点。但对于直线同侧的两点,如何在直线上找到一点,使这一点到这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一些学生感到茫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证明最短时,需要在直线上任选一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学生想不到,不会用。 教学时,教师可从“直线异侧的两点”过渡到“直线同侧的两点”,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证明“最短”时,教师可告诉学生证明“最大”“最小”问题,常常要另选一个量,通过与求证的那个“最大”“最小”的量进行比较证明。由于另取的点具有任意性,所以结论对于直线上的每一点(点C除外)都成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利用轴对称将同侧线段和最短问题转化为异侧线段和最短问题,并能进行简单推理论证。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初次解决问题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方法,通过测量,发现利用轴对称将同侧两点转化为异侧两点求得的线段和比较短;进而利用几何画板通过动画演示,实验验证了结论的一般性;最后通过逻辑推理证明。 教具准备:直尺、几何画板,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 习 引 入 1.【问题】:看到课题,回忆学过哪些最短路径问题? 2.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称为“最短路径”问题。 3、小试身手 已知:如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 A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为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做铺垫。 二 探 究 新 知 1.提出问题 【故事引入】: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认真读题,仔细思考。 二 探 究 新 知 2.分析问题 (1).【转化】:你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2).【度量】:请尝试找出符合条件的点C;分别度量出AC,BC的长度,并计算AC+BC,记录在题目旁边。 (3).【展示】: 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作法(尽可能多),投影,拍照。 (4).【追问】:上述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作法中的点C能使得AC+BC较短? 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线段和最小问题。 【展示】:学生展示并能简单说明思路。 作法1: 作法2:: 作法3: 通过“度量”的数据得出 结论。 【小结】:发现第3种作法是较短的,第1种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