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论PP》-课件设计(公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解及内容提要 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故名篇。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及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2、理解各类痹证的分类依据、影响辨证预后的因素及临床意义。 3、了解痹证的针刺原则。 经文分析 一、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分证、传变规律 (一)概念 1、指一切闭塞、壅滞、不通的病机。 2、指由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疾病。 高世轼:“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脏亦有腧。五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二)症状 疼痛为主 (三)病因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寒湿侵袭—— 气血运行受阻 —— 壅闭经络,气血不行 —— 痹证 (四)分证 1、 病因分证 行痹 风气胜 疼痛呈游走性 痛痹 寒气胜 疼痛剧烈,病位固定 著痹 湿气胜 痛处重滞固定,烦麻不 学术意义 A 概括了痹证的基本病机 B 后世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 2、脏腑组织分证: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3、传变规律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由轻到重 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 二 脏腑痹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预后及其治疗 (一)临床表现 五脏痹 肺痹:烦闷喘呕 心痹:心烦,心悸 肝痹:腹胀,饮而数小便,夜卧则惊 肾痹:身曲不伸,足不能行 脾痹:四肢乏力,或脘痞、呕逆 六 腑 痹 小肠痹:数饮而出不得。 大肠痹:泄泻。 膀胱痹:少腹痛热,小 便短涩等。 (二)脏腑痹的病因病机(内因) 五脏真气亏损、六腑失和是肢体痹发展为脏腑痹的内在发病基础。而饮食失调,情志过度,劳逸不当,是形成上述发病基础的重要原因。 (三)预后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于驱除。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病位表浅者易愈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病位深在,病情缠绵 “其入脏者死”— 预后较差 (四)针刺治疗 1、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 。 2、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 三、痹证病机 营卫失调而致痹 四、补充说明痹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机理 三、小结 1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鉴别、治疗和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强调先由机体内部真脏虚衰,六腑失和,然后风寒湿邪三气乘虚入,发为痹证,突出了内外因并重的发病观和整体观。 3 痹证的分类,从外邪的风胜、寒胜、湿胜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依病位的不同而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即肢体痹。肢体痹进而发展成五脏痹。体现了“动”的思想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疾病发展规律。通过五脏痹的辨证要点,又可体会到脏腑辨证的规范。 4 本篇提出的针刺治疗原则,为后世所宗。 1 李某,男,25岁,1977年诊。患者下肢沉重,举步艰难,兼有双膝微酸,病已半年,询其所因,谓地震后睡卧湿地两月,即现上症,化验血沉及抗O均无阳性发现,查其下肢无浮肿,舌边尖深红,苔薄白,脉象濡缓。 辨证:先其所因,有明显感受外湿之环境条件,感邪以湿为主,兼夹热邪。其病症状表现在下肢,正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理论。 此属着痹之证,治以清热祛湿。 方:苍术10克 黄 柏10克 川牛膝12克 萆廨 10克 滑石12克 生苡仁15克 木 通 6克 独活 6克 车前子10克 赤小豆12克 络石藤 12克 五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再诊:下肢沉重减轻,膝痛未作。上方再进五剂。 病愈。 《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2 符某某,男,35岁。患肥大性脊柱炎,腰部沉重冷痛甚剧,不能转侧俯仰,形寒(时当夏令,尚需盖被而卧)、不可,小便清冷,舌体胖润,脉象沉细。1971年7月12日初诊,投以甘姜苓术汤加附桂:熟附子15克,肉桂10克,干姜15克,白术30克,云苓15克,炙甘草15克。连服八剂,腰痛沉重冷痛痊愈。 (选于《万有生医案选》,下同。) 万某, 男,32岁。颈椎增生2年,久治少效。现仍头项强痛,转动欠灵活,活动时牵引背痛,舌苔薄白,脉滑,1991年5月9日初诊:投以桂枝加葛根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葛根120克,桂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