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与意象性叙事.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间、空间与意象性叙事 ——重读张爱玲 李长中 一、现代知识分子的时间意识及其文学表述 1,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的时间意识。自19世纪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作为观察社会、反对封建专制和外国列强的思想武器。曾有人说,“《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所以,先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后有胡适所说:“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哲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胡适还特别强调在形成文学革命思想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胡适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就是文学的进化论。以“进化”论之。与“进化”相对立的“老人”,便被赋予诸多负面和否定性的文化内涵,成为现代性主体的“他者”,与“青年”成为对立的范畴,自此成为现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在这里,“老人”作为现代性的“反证”:一指老人作为现代性叙述的反面例证。中国现代文学常常呈现为一种有浓厚青年色彩的文学,从晚清的“新民”到“五四”的“新青年”乃至以后的创作,作家往往将“同情和助力”“放在更年轻的一代人的身上” 。老人承载着专制、腐朽、落后、守旧、愚昧等诸多负面含义。二指从现代文化、现代文学对老人的想象,老人作为现代性主体的“他者”,与青年成为对立范畴。形塑出20世纪文学的反封建主题;老人作为家长制与传统文化的象征几乎天然地成为一种社会进步/进化的障碍。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疑是指老人)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是最早通过父子冲突展示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压制的文本。颖石、颖铭兄弟被官僚父亲化卿先生“禁闭”在封建家庭的“幽灵塔”中,毫无反抗之力。 孙俍工《家风》中的祖老太太以五十余年的孤苦守节获得大总统赐题的匾额,要孙辈继承“家风”,可是年轻的孙子孙女却要求打破礼教,主张自由恋爱。洪灵菲《流亡》中的沈之菲感觉他的家庭是“坟墓”,“父母的思想和时代隔绝,确有点像墓中的枯骨”。以“枯骨”指代父母辈;《家》中的高老太爷以自己的权力阻断了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召唤;周朴园(《雷雨》)悲剧的内涵已表明他作为封建专制代表的不合理性、腐朽性;吴老太爷(《子夜》)一到上海便被五光十色的“现代”喧嚣刺激而中风,象征性地标志了老一代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可挽回;“老马”(《二马》)“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他死抱着陈腐的规矩和一文不值的面子,麻木不仁,不思变革。《咆哮的土地》中的李敬斋、 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老通宝等习惯忍从,与青年的进步、革命、顺应潮流对比,老人们落后、颟顸、愚顽的类型化特征被强化。其他诸如老栓、老包、老马、老通宝等以“老”呼之的形象,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注解符号。 2,张爱玲的时间意识及其小说创作 尽管成长于现代中国进化论的文化土壤之中,但张爱玲却不相信进化论,传统因袭的重量及其自身遭际,成就了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情节。张爱玲曾说,她四岁起便有了怀疑一切的眼光。家族的败落,再继之以家庭的破裂,无疑使她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清醒的失落感和没落感,导致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张爱玲在《流言》里说过: “ 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靠不住, 一捏便粉碎了。她还说,“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自己的文章》 她不相信时代的发展能够根本改变每个人的命运,时代只是造就个别人或某个群体或英雄或悲剧的命运,对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则难以撼动。所以,她不追求人生张扬的一面,而是关注人生沉稳的一面。 《传奇》 上海书店 1985年影印山河图书公司1946年增订初版 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的封面是她的好友炎樱设计的:一张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