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理及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理及应用
李巧连 宗文杰
(分析测试中心元素分析组电话:010Email :liqiaolian@iccas.ac.cn)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作为离子
源,以质谱进行检测的一种无机多元素分析技术。自1980年美国Iowa大学的Houk
和Fassel 以及英国Surrey大学的Gray等人联名发表了第一篇ICP-MS可行性文章,
随后1983年第一台商品化ICP-MS 问世,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ICP-MS在多
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为例对仪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技术
特点及应用做简单介绍。
一、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进样系统(包括蠕动泵、雾化
器、雾化室)、离子源 (包括矩管与射频线圈)、锥(包括采样锥与截取锥)、
离子聚焦系统、碰撞反应池、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此外,仪器中还配置真空系
统、冷却系统、气体管路以及用于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系统。ICP-MS
的基本结构见图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是以氩气作为工作气体通过射频线圈产生高温等离子体,
其温度高达8000-10000 K,此温度下80% 以上的元素都可以发生一级电离,形成
单电荷正离子。ICP具有单电荷离子产率高、双电荷离子、氧化物及其它多原子
离子产率低的特点,是非常理想的离子源。
ICP-MS工作原理[1,2]如下:首先样品溶液通过蠕动泵进入雾化器,在氩气流
的作用下产生大量样品溶液的气溶胶,通过雾化室后小于10 µm的气溶胶颗粒随
氩气到达矩管进入处于大气压下的氩等离子体中心区,等离子体的高温使样品气
溶胶迅速发生去溶剂化、原子化和离子化最终形成了单电荷的正离子。离子束以
超音速通过采样锥孔并迅速膨胀,在两锥中间的一级真空区形成超声射流后通过
截取锥进入到二级真空区的离子聚焦系统。进入真空室的粒子除了正离子外还有
部分电子和中性粒子,离子聚焦系统将其中的中性粒子和电子排除,实现对正离
子的提取,偏转,聚焦和加速。随后离子进入到碰撞/反应池通过充He 的碰撞模
1 / 6
式(KED )或充O /H /NH 的反应模式 (CCT )有效去除多原子离子干扰,最后
2 2 3
离子进入三级真空区的质量分析器,目标离子根据荷质比(m/z )被筛选出来,
在四极杆中作稳定振荡最后到达检测器被检测。检测器将离子转换成电子脉冲计
数,电子脉冲的大小与样品中目标分析离子的浓度有关。通过与已知的标准对比,
实现对未知样品的痕量元素定量分析。
图1、 Thermo iCAP RQ ICP-MS 结构示意图
2 / 6
二、ICP-MS技术特点
与传统无机分析技术相比,ICP-MS 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素快速分析能力。可在几十秒内定性及定量分析质量数从6 到260 的
几乎所有金属元素及部分非金属元素。
(2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ICP-MS被公认为目前检出限最低的多元素分析技术,
大部分元素检出限比ICP-AES 低2~3个数量级,测定质量数在100以上的元素时,
检出限低于0.01 ng/mL ,特别是在检测稀土元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干扰较少。ICP-MS 的谱图比较简单,每个元素只产生一个或几个同位素的
单电荷离子峰,及少量双电荷离子和简单的多原子组合离子峰,其中多原子组合
离子产生的干扰可以通过碰撞或反应模式去除。
8 9
(4 )线性动态范围宽,高达10 ~10 。
(5 )稳定性高。四极杆 ICP-MS 的短期稳定性(RSD )为 1%~2% ,长期稳定
性低于5% 。
(6 )样品的引入和更换方便,且便于与其他进样或在线分离技术联用,如激光
烧蚀 (LA )、气相色谱 (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态饲料桑示范基地三峡库区建设规范2016年7月.PDF
- 生态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稳定性的维持-云南大学.PDF
- 生物人工肝用C3A与L-02肝细胞零下非结冰保存后的-F6出版系统.PDF
- 生物柴油对发动机部件腐蚀问题的研究进展-材料与测试.PDF
- 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机理-农业工程学报.PDF
-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功能化研究进展-NSFC.PDF
- 生物信息学对番茄LeNHX1基因的研究-生物技术通报.PDF
- 生物制药液体除菌过滤器-ParkerHannifinParkerHannifin.PDF
- 生物学中的物理试验举例-中国物理C.PDF
- 生物油模型化合物酯化前氧化预处理-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