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学习辅助网     2011-11-28 15:12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养生的目的就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运用调神、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可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创中草药和针灸治病养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医学养生的方法了。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有一句八字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养生诀窍中就有常吃枸杞。   下面汇集的是中医名家养生的智慧,揭秘历代名医的养生长寿之道。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列子?仲尼》中说:“乐天知命”。《素问》里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预防达到养生。   【扁鹊答魏文王】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蔡桓见公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黄庭经是中国气功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历来被方术之士奉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书中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存神)”、“长生至慎房中急(固精)”、“积精蓄气以为真(炼气)”,即清心节欲、养精蓄神,主张清静无为乃是长生久视之道。   东汉时期的王充(27—约97),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论衡》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又曰:“欲要长生,肠中常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约150—219),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皇甫谧(215—282)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在皇甫谧40岁左右的时候,他患了风痹病,久病成医,自觅养生之路。却靠着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养生之方得享古稀,并留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本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主张养生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