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教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艾灸疗法教案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2、雀啄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3、回旋灸 以上诸法(悬灸)对 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 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 灸治急性病。 4、温 盒 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 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 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 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 灸数穴。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部位 艾炷 壮数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先小后大 先少后多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二)施灸的禁忌 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三)注意事项 3、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三)注意事项 谢谢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 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 (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

文档评论(0)

泰山之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