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撰文/夏晓虹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与康有为对子女教育没有耐心不同,如康有为曾把女儿
同复送到弟子卢湘文处受教,称:“此女甚钝,幼时尝教以数目字,至数遍尚不
能记,余即厌恶之。”(卢湘文《 妇孺韵语》)而梁启超作为一位尊重子女意愿、
善于因材施教的父亲,在培养子女上也非常成功,所谓“一门三院士,子女皆成
才”,除了梁思成与梁思永1948 年一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以及梁
思礼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庄也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这些故事
在吴荔明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述。不过,这些情节基
本是依据梁启超留下的大量家书复原的,其他史料中所透露的梁启超家庭讲学
情况,较少受到关注。我这里想做一点补充。
首先要讲梁启超在日本的家庭讲学情况,其时他的教育对象以长女思顺为
主。梁思顺,字令娴,室名艺蘅馆,1893 年出生于广东新会。虚龄六岁时,即
遭遇戊戌政变,父亲流亡日本。大致在1900 年,思顺跟随母亲来到父亲身边,
因此所受教育基本是在日本完成的。长子梁思成则比思顺小八岁,也即是说,
1901年以后,梁启超又陆续诞育了八个孩子。
关于梁思顺在日本女校读书的情况尚不清楚,但曾经入读由维新派主持的
横滨大同学校则无疑问。1909 年秋,思顺时年十七,开始接受梁启超特设的家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19
庭教育。自1906 年12月后,梁启超移居距离神户八十里外之须磨村怡和别庄,
在这个随后被命名为“双涛园”的寓所里,梁氏一直住到1912 年9月底归国。
当日梁启超对长女的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所谓“辞章之学”。写于1910年
(庚戌)阴历元、二月份的《双涛阁日记》,翔实地记录了梁启超的家教日程。
此时,梁思顺每日的功课有写日记一项,所以,梁启超笔下屡屡出现“为娴
儿(辈)批点日记”的记述。据其岁末所作《题艺蘅馆日记第一编》可知,写
日记兼有学写文章、增进道德、发表议论等多项功能,故适宜用作综合训练。
而每日的坚持不懈,又可以践履“古人于为学,终身与之俱”、“程功固要终,辨
志良在初”的求学之道,难怪梁启超如此用心逐日批答。
家庭课业的第二项内容为命题作文。此乃依照传统的学文方式,又加入梁
启超对史学的特殊兴趣,故1909 年至1910 年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思顺用了
半年多时间,“补读《左氏传》《后汉书》”,“札记日数条,课卷旬一帙”。这
也是梁启超为之撰写《艺蘅馆文卷第一集叙》的由来(参《 双涛阁日记 》宣统
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正月五日 )。日后,梁启超为清华学校学生编著《国学入门
书要目及其读法》,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中,依然列入了《左传》与《后
汉书》,且教导学生,读史的同时,亦可兼顾“学文”。如谓:“《左传》宜选
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凡此等经验之谈,当然也是涵括了自家教
读的体会。
而梁启超不只是出题目,作为一位慈爱的父亲与严格的教师,在“娴儿读
史,欲为札记,而苦无津逮”之时,亦立即以身作则,亲自示范。1910 年2月
24、25两日的《双涛阁日记》中,即保留了梁启超“为娴儿程式”写下的两则
范文,分别题为《读〈后汉书 ·樊宏阴识传〉》与《读〈后汉书 ·刘赵淳于江刘
周赵传〉》。以父亲之作为蓝本,梁思顺起码写过《隗嚣窦建德合论》《读〈曲
逆侯传〉札记》。梁启超为批改前文,“竟至彻夜”;读过后文,则吟成七律一
首(参《 双涛阁日记 》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及《 观娴儿〈 读《 曲逆侯传》札记 〉
有所感漫题其后》)。倘若依照《古文辞类纂》的分类,除可归入“序跋类”的
史论外,由其指定的题目尚有应列入“奏议类”的《请复宋儒王安石从祀孔庙
折》,由此可见梁启超对女儿的文体训练相当全面,并不存在性别歧视,甚或有
更高的从政方面的期待。
上述两项主业之外,梁思顺也学书、学诗,且相当刻苦。梁启超当时也在
20 文史知识 2015.5
勤习书法,从《双涛阁日记》中可以看到,其每日功课几乎都有“临(王羲之)
《圣教序》”一叶或半叶,并且,此前先已摹写七遍。此外,尚有摹《孔宙碑》
(东汉)第六遍结束,写《龙藏寺碑》(隋)一遍多。而两个月内,摹写时日最
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