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低分子量中性溶质体系的纳滤膜的透过特性-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
第 20 卷第 4 期 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Vol.20 No.4
1998 年 10 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Oct.1998
低分子量中性溶质体系的纳滤膜的透过特性
王晓琳
(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 南京, 210009)
中尾真一
(东京大学工学 化学系统工程系, 东京, 日本 113)
摘 要 根据浓差极化模型和非平衡热力学模 型, 对 4 种品牌 的纳滤膜(NF-40 膜、NTR7450 膜、Desal-5 膜和
G-20 膜)在醇类和糖类中性溶质体系的透过实验数据进行回归计算, 求得膜定数(即膜的反射系数和溶质透过
系数), 再由这些膜定数结果根据细孔模型估算了4 种品牌的纳滤膜的细孔结构参数, 这 4 种膜 的细孔半径范围
在 0.4 ~ 0.8 nm。 结果讨论表明细孔模型适用于纳滤膜的结构评价。
关键词 膜分离 纳滤膜 传递现象 细孔模型
中图分类号 T Q 028.8
纳滤膜(Nanofiltration membrane )自 80 年代 质质量浓度, 可以直接测定。但在进行任何膜分
末期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并迅 离操作时, 膜面质量浓度都将高于原料液质量浓
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1~4] 。这是因为纳滤膜具有以 度, 这是因为一 分或全 溶质受到膜的截留而
下 2 个特点。一个是它拥有介于反渗透 (RO)膜 停留在膜面附近、产生一个浓差极化边界层。由
和超滤(UF)膜之间的截留分子量, 约为 200 ~2 于膜实际上所要截留的溶质质量浓度是膜面上的
000。另一个是因其表面分离层 由聚电解质所构 溶质质量浓度 (cm ), 因而膜的实际截留率(R )应
成而对无机盐具有一定的截留率。根据上述两个 该由膜面和透过液的溶质质量浓度来定义。
特点, 可以假设纳滤膜具有带电荷的纳米级微孔 c
R =1- p (2)
结构。本文选择醇类和糖类中性溶质体系进行纳 cm
滤膜的透过实验, 根据浓差极化模型和非平衡热 然而 由于膜面质量浓度不可能直接测定, 因
力学模型处理其透过实验数据、确定纳滤膜的膜 此必须借助于浓差极化模型[5] 来计算。根据浓差
定数(即膜的反射系数和溶质透过系数), 进而根 极化模型, 原料液质量浓度、膜面质量浓度和透过
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超滤膜的结构评价的细孔模 液质量浓度, 即表观截留率和实际截留率之间有
型对 4 种品牌的纳滤膜的微孔结构进行估计, 并 如下关系式。
探讨细孔模型用于纳滤膜结构评价的可能性。
c m -cp R /(1-R )
= =ex (Jv /k ) (3)
cb -cp R obs/(1-R obs)
1 理论 分
k 是膜面质量浓度边界层的传质系数, 定义
1.1 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