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赣台文化交流活动提纲-南华大学.DOC

2016赣台文化交流活动提纲-南华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赣台文化交流活动提纲-南华大学

PAGE \* MERGEFORMAT1 2016赣台(九江)中華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大會宣讀論文 周敦頤與儒家樂學、樂教 陳章錫 南華大學文學系主任 周敦頤為宋明理學開山祖,其為人光風霽月,默契道妙,而在仕宦歷程中,政風廉潔,任事精敏,考察其緣由,蓋有得於先秦儒家樂學、樂教之體會與證入,即此而言,值得探其究竟。而要推原儒家樂學、樂教,實可溯源於周代古樂與貴族教育,成型於孔子,而發展於孟子、荀子,完成於《禮記.樂記》。以下先敍論其得自於儒家樂學、樂教的思想傳承,其次,析述周敦頤倫理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樂教思想;再次,則介紹周敦頤有關樂學、樂教的批判思想。 一、先秦儒家樂學、樂教思想的傳承 原來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立國,而詩、書、禮、樂四者亦成為〈太學〉之教學內容,惟迄西周末年之春秋衰世,禮壞樂崩,孔子乃志在繼承此郁郁周文之禮樂傳統,而賦予仁心之源頭活水,禮樂乃轉化為教化百姓之政事內容。 孔子首先重視古代樂教傳承,及音樂促進群己關係的效用,用以從政行道。例如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笑言割雞焉用牛刀,遭到學生澄清,而有前言戲之耳之說明。其次,特別重視禮樂對於人格教養的獨特功能,孔子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以音樂作為人格發展完成的評量標準。復次,對音樂的藝術性也有高度要求,追求善美合一、樂而不淫的的最高理想。 至孟子提出今之樂猶古之樂,又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係與民同樂的思想,以「金聲玉振」比喻聖德,又以始、終條理區別聖、智,可見孟子對音樂的了解相當深刻。荀子在政教上肯定音樂可對人性的欲望因勢利導,從人情說明樂教起源,著有〈樂論篇〉,視音樂為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的最佳途徑。至於《樂記》,則認為制定禮樂的目的,不在滿足感性欲望,而是為了教育百姓辨別愛僧,回歸到道德規範。音樂能闡揚禮之本義,導養靈性生活,對人生有深切體認。「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透過禮樂文化,個體可與自然天地萬物達到和諧統一,這也是儒家音樂思想所追求的天人合德之最高境界。 從上述的回顧,可以概知先秦儒學有關樂教、樂學的內容特色,一方面重視樂教從政治層面導引社會群體走向和諧,一方面重視樂學從倫理層面陶治人情合於自然而趨向定靜;以上周敦頤大致皆有所繼承。 二、周敦頤主張倫理與自然和諧的樂教思想 周敦頤的學術取向,主靜以立人極,道濟千年之後,復興儒家聖學,首先以《中庸》的「誠」合釋《易傳》乾元,豁醒道德意識,亦重視此儒家禮樂傳統,所著《通書》中與音樂相關者有〈禮樂〉及〈樂上〉、〈樂中〉、〈樂下〉四篇,溯其淵源,主要承自儒家「禮樂合德」的樂學、樂教傳統,爰舉幾點,略述如下: (一)禮樂可以達致倫理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德 〈禮樂〉云:「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上承孔子禮治以正名為本的思想,須安頓治理各種人倫關係,藉以挺立人性尊嚴。 另亦承《易傳》而言「陰陽理而後和」,以理說禮,以和說樂,因此,天下萬物在陰陽燮理之後,再經由樂之配合實施,才能達致高度的和諧。而此陰陽和合的思想,與周子〈太極圖說〉所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也相呼應。 (二)音樂可以宣暢自然之氣,平復人情,禮樂相須   〈樂上〉云:「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方之氣,以平天下之情。」主張禮必先治,然後作樂。而樂之功能更可宣氣、平情,經由自然宇宙之氣的宣暢,與天下人情的平復,達致整體和諧,然後在政治秩序上,經由禮樂合德,方可真正達到長治久安之效。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樂只是禮的輔助手段,其實孔子也說「立於禮,成於樂。」樂可以延續禮的不足,達致禮樂功能最大的效用。 而以上所述為綜合儒學諸家思想,「三綱正」取自董仲舒天人相應的大一統思維,「九疇叙」為《尚書.洪範》的思想,為箕子向武王獻策,陳述治國綱領,以記取殷鑑不遠的教訓;「宣八方之氣」汲取自《呂氏春秋》,重視自然宇宙之氣的宣暢,亦參考《禮記.樂記》「王者功成作樂」的思想。 (三)以音樂平復天下人情的原則是:「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淡而不傷,和而不淫」。此語脫胎自孔子形容《詩經.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周子則揭出淡、和的觀念,藉以陶冶人心,使欲心、躁心得到調伏。〈樂上〉云:「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配天地,古之極也。」符合《樂記》所說「樂之隆,非極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也。」古質而高雅的音樂特色。 其中也融合了老子所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崇尚淡泊的生活觀,以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致虛守靜以達和諧的自然法則。 三、周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