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义守大学九十一学年
PAGE
PAGE 2
義守大學 九十一學年度
開授同步遠距教學課程「生態工程與規劃」教學計畫書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設課程名稱
生態工程與規劃
開課系(所)
通識教育中心:通識課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授課教師姓名
詹明勇
職稱
土木工程學系 副教授
課程類別
大學部通識教育課程
必/選修、學分數
選修/二學分
開課期間
九十一學年度
開課起訖日期
預計修課人數(校內及校外分別招收人數):預訂修課人數:校內外約200人
課程公告網址課程網址: http //.tw/sunjy/dist/index.htm
二、教學目標
棲息環境本身的特性、生物與棲息環境的依存關係、到生物與生物間的互動演化,均勾勒出生物多樣性所賴以維繫的契機。為了瞭解生態系統的結構與運轉機制,人類已嘗試利用簡化的模式去推估其因果關係,相關資訊也被移轉到野生物的保育工作上。然而從許多個案的推動當中,生態學家也深切的瞭解到,即便是單一物種的保育,通常很難以過度簡約的角度,去預期龐雜的生態反應。從聚焦在特定環境因子的修正、到標的物種的族群動態及其生活史策略、乃至不同生態階層的時空演替,生態保育已積極朝向生物多樣性的理念邁進,這正是近年來生態學者一再重申需強化整體思維的原因。有鑑於此,生態工法的推動也必須跳脫簡易化的迷思,透過生態學者與工程學者的攜手合作,以更宏觀的角度,釐清不同層級生態單元的運轉與脈動,及其生物指標背後的真實意涵。此外,焦點與相關物種的兼容並蓄,也是落實生態價值的必要思維。
環境刺激感官,在環境知覺的過程中無法讓人與環境分離,人之主觀詮釋主宰了人去改變環境之意志。但環境應為客觀存在,應視生態倫理為基礎,取得平衡之道。親水及生態工法之研究在此原則下取得一份人與環境間之動態平衡之共識後,方有其深層的美學意義。自然環境永遠是最能滋潤人類心理之景觀,它永遠是人為景觀模仿的對象,如何在受限的時空內去模仿自然,如何在人為介入之時又能回歸自然,不侷限於視覺之表面虛應,且還做到相互交融之生態環境,是對當前人類的最大考驗,尤其在近自然環境,甚至人工環境中。
三、適合修讀對象:
通識教育課程—大學部不分系學生
四、課程內容大綱
1.生態工程概論 2.都市氣候與生態
3.景觀生態建構 4.鄉村生態網概念
5.都市生態網概念 6.國土生態網概念
7.生態水循環 8.水域生態與親水設計
9.生態廊道的規劃概念 10.生物多樣化棲地與管理
11.河川生態工程實例解說 12.綠地生態工程實例解說
13.生態工程教育與社區參與
五、教學方式(採同步遠距教學課程方式)
1.上課方式:同步遠距教學。
2.主播學校:義守大學
3.上課時間:星期二 第7.8節(PM1:10~PM3:00)
4.上課地點:主播教室:本校科技大樓四樓03401遠距教學教室及各收播學校遠距教室
5.通訊方式: (1)地址:840高雄縣大樹鄉學城路一段一號(2)E-mail:0943235262@.tw
6.助教及聯絡人:通識教育中心行政人員及工讀人員協助
7.相關設備:本校遠距教學技術由電算中心負責視訊、網路及通信系統等設備。目前設有專用教室(03401)於科技大樓四樓,並置技術人員一人、工讀生數人依主、收播業務與教師配合。
8.討論區: HYPERLINK .tw/~DLSir/Forum/ \t _blank .tw/~DLSir/Forum/ 9.教材:HYPERLINK .tw/sunjy/dist/.tw/sunjy/dist/
教科書:城鄉生態—生態工程教育的通識教材,林憲德,詹氏圖書,1999。
(1)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William J. Mitsch and Sven E. Jorgensen, John Wiley Sins, 1989.
(2)生態保育,王麗娟,謝文豐著,臺北市,揚智,2000。
(3)生態工程與自然工法 : 水資源保育生態工程與自然工法研討會論文集,陳秋楊,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 2001再版。
(4)生態保育教育教學模組,王龍錫,李文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1。
六、師生互動討論方式(E-mail信箱、教師時間、對應窗口等)
教學活動:1.書面報告。2.平時上課討論情形。
上課時透過畫面聲音,師生可自由討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