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高三有效教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亮.ppt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高三有效教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亮.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高三有效教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亮

面对新课程教学与高考的挑战,历史教师的应对良方无它,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我非常赞同任世江先生的观点,中学老师也应关注学术研究,他认为“了解学术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怎样了解学术成果?除阅读外别无选择。读专著、读杂志都应该养成习惯。”通过读书,丰富自身的视野,放宽历史认识的视界,才会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才会认识到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课程资源。 3. 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2012年第41题试题所引材料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4月出版的黄仁宇所著的《郝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以及借鉴了费正清、莱肖尔的冲击—反应说、列文森的传统—近代模式、柯文的“中国中心论”等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学术领域曾经是热门话题,以学术视野看高中课程内容,设计这道试题,情理之中,并不能认为离中学教学实际越来越远。但此题的解答值得认真思考。依据评分标准应分为三个层面: (1)观点层面: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2)史实层面: 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 反对: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 片面: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3)论证层面: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 反对: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 赞成: 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 片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是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的被动反应相结合的结果。 这种开放性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较为准确地确定考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由于试题没有设定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只要紧扣题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能够得到较高分数。既能准确检测考生的思维水平,考生又有话可说,容易得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这样的试题,真正凸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这种在考试中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命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对学生探究意识考查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方卷也在不断向全国卷看齐。 安徽卷2012年的第37题,2013年的第36题也设计了一个完全开放性试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第37题是人文主义发展问题,由材料引申出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引领作用等,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其第(2)小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这是安徽卷首次出现的题型,以国家命题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的,既注重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又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史论、史实、史观相结合的特点。回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论证”二字。 首先,确定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不需要提出“新”观点,只需运用恰当的史实对该观点加以论证即可。 其次,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出材料三的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再由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找出论据进行分析论证。从熟悉的教材主干知识切入,选取新材料,选择新视角,创设新问题。 命题的立意,由点及

文档评论(0)

181****91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