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主讲教师:王建军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第九讲中国近代教育方针的演变 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1.历史背景 2.教育宗旨内容 3.评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1. 宗旨 2. 评价 三、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四、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价值”为突破口,展示了新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共和国民之教育,其应发挥人权平等之精神。”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历史背景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3.评价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第九讲结束谢谢!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九讲 中国近代教育方针的演变 清末新学制颁布,科举制度归于消亡,国家教育机制的控制功能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 保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贯彻, 《奏定学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务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1906年3月16日,清学部上奏:“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握要之图”。 “若欲审度宗旨以定趋向,自必深察国势民风强弱贫富之故,而后能涤除陋习,造就全国之民。窃谓中国政教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体现。 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国家主义精神,完全以皇权利益为教育的根本取向 也含有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国民素质的提高相联系的意味,其“造就国民”的宗旨是清末新学制中所不具有的新精神。 蔡元培:“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 始能具如何能力。” 1912 年9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删除了“忠君”、“尊孔”、“尚公”等含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聚焦在健全人格的养成上,从人的素质发展需要这一角度来确定国家教育方向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发,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 1915年1月,袁世凯在《颁定教育要旨》中以“矩矱本诸先民,智慧求诸世界”,“以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为总原则,颁布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宗旨。 清末教育宗旨的翻版,不仅其指导思想回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轨道,而且其教育精神回到了“国家至上”的专制轨道。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党化教育”政策出台 对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改革持否定态度。1929年,国民党三大提出“矫正从前教育上放任主义之失,而代之以国家教育之政策”。 为了整顿教育,国民党政权将教育发展纳入“以党治国”的轨道,纳入其“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统治框架之内。 整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努力推行中国传统的固有道德。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通过:“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联帝反共反人民的三民主义,其目的是要借此来推行它的“以党治国”路线。 强化了政党意志,以变质的三民主义强加给国家教育,从而中止了近代以来追求人格回归的教育改革潮流。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38年,《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草案):“边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思想、有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能担负抗战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九讲 中国近代教育方针的演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3G409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conv.docx VIP
- WIP.010-SIE EBS标准化操作手册- 按订单装配 (ATO) 制造.pdf VIP
- 2025入团考试100题题库(含答案).pdf VIP
- SG111-1~2:建筑结构加固施工图设计表示方法建筑结构加固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2008合订本).docx VIP
- 最新水利工程维护养护定额标准.docx VIP
- IQ-FMECA软件操作手册—功能与使用.pdf VIP
- WIP.006-SIE EBS标准化操作手册-资源事务处理.pdf VIP
- WIP.009-SIE EBS标准化操作手册-离散任务状态.pdf VIP
- 消防维保质量保证体系.docx VIP
- 2024年四川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