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 1.2 大气边界层的厚度与结构 1.2.1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 (重点掌握) 1.2.2 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重点掌握) 1.2.3 大气能量收支与温度(理解) 1.2.4 大气稳定度与ABL结构 (掌握) 1.2.5 地面影响与边界层结构 (了解) z≤0.1 Zi 近地边界层 大 气 边 界 层 Zi 上部摩擦层(Ekman层) 逆 温 层 底 云 层 夹 卷 层 1.2.1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 0 2 10 100 1 k 10 k 高 度(米) 对 流 层 顶 自 由 大 气 近地面层 贴地层 (冠层) 动 量 热 量 水 分 物 质交 换 (1)粘性副层(微观层):分子输送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分子切应力远大于湍流切应力,几厘米厚。 (3)Ekman层(上部摩擦层、外部边界层):在这一层里,湍流粘性力、科氏力和气压梯度力同等重要,风随高度变化明显,需要考虑风随高度的切变。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 (2)近地边界层(=近地面层+冠层,常通量层):大气受地表动力和热力影响强烈,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激烈,运动尺度小,科氏力可略。由于近地层很薄和湍流扩散强烈混合的结果,该层中动量、热量和水汽的铅直输送通量不随高度变化,同样原因,近地层中风向也不随高度变化。 (Oke, 1987) 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状态 层 流:平顺、光滑、清晰,没有掺混现象 湍 流(紊流、乱流):杂乱无章、看上去毫无规则 近地边界层特征 高度:z ≤ 0.1 Zi,受下垫面的直接影响 风速、温度等气象要素场随高度剧烈变化 地面粗糙度?小尺度湍流,地面增热?热力对流 常通量层,各种湍流通量随高度几乎不变 该层以上,湍流通量逐渐减弱 风向随高度近乎不变, 气流结构不受科氏力影响 边界层垂直高度的时空变化很大,空间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千米。 海洋上:由于海水上层强烈混合使海面温度日变化很少。此外,海水热容量大,海面温度日变化不明显,边界层厚度变化十分缓慢。边界层厚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天气、中尺度垂直运动和不同气团平流引起的。 1.2.2 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陆地上: 边界层具有轮廓分明、周日循环发展的结构。 大陆高压区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1)混合层:湍流混合以对流为主。 (2)残留层:日落前半小时,湍流在混合层中衰减形成的空气层,属中性层结。 (3)稳定边界层:夜间,与地面接触的残留层底部逐渐变为稳定边界层。其特点为在静力稳定大气中有零散的湍流单体,这些湍流单体的上升气流仍然可以导致超地转风,形成低空急流或夜间急流。 不稳定边界层(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混合层Mixed layer ML) 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ayer, Nocturnal boundary layer) 中性边界层(Neutral boundary layer) 不同类型陆地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CBL SBL BL Daytime Nighttime Neutral strong weak Windy day large small middle Small gradient Large gradient middle Occurred at** Turbulence intensity Eddy scale profiles 大气边界层的分类与特征 白天:不稳定边界层(对流边界层、混合层) 近地面层、混合层、夹卷层 夜间:稳定边界层 近地面层、稳定边界层、残留层(中性层结) 强风(12m/s)或阴天条件:中性边界层 大陆高压区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1.2.3 大气能量收支与温度 1. 辐射平衡( Rn ) 太阳短波辐射Sin-向下 地表反射短波辐射Sout -向上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Lin -向上 大气长波辐射Lout -向下 四分量辐射计 Rn=( Sin - Sout )+( Lin - Lout ) 下垫面能量平衡分配: Rn=H+LE+G+△S 2. 能量平衡 Rn:辐射平衡 H:显热通量 LE:潜热通量 G:土壤热通量 △S:储热 G H LE ΔS Rn Rn LE H G 辐射平衡 能量分配 涡度相关法直接测定生态系统尺度能量和物质交换通量,但存在低估等技术缺陷。 将生态系统中水分的散失和驱动蒸散作用的能量收支联系起来,使能量和水循环得以贯穿在一起 。 动量、显热、潜热和CO2通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