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编年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格式整理 专业资料分享 机器学习编年史 引言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可以认为是:通过数据,算法使得机器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样本做分类或者预测。它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主要使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获取或总结知识。 作为一门交叉领域学科,它涉及到概率论,统计学,凸分析,最优化,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本文将以时间为顺序,从两个大阶段介绍机器学习,第一部分介绍浅层学习阶段,第二部分介绍深层学习阶段,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阶段 Arthur Samuel 1959年,IBM Arthur Samuel的写出了可以学习的西洋棋程序,并发表了一篇名为《Some Studies in Machine Learning Using the Game of Checkers》的论文中,定义并解释了一个新词—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将机器学习非正式定义为”在不直接针对问题进行编程的情况下,赋予计算机学习能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图1 Arthur Samuel的西洋棋 1957年,Rosenblatt发明了感知机(或称感知器,Perceptron)[1],是神经网络的雏形,同时也是支持向量机的基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感知机是二类分类的线性分类模型,其输入为实例的特征向量,输出为实例的类别,取+1和-1二值。感知机对应于输入空间(特征空间)中将实例划分为正负两类的分离超平面,属于判别模型。感知机学习旨在求出将训练数据进行线性划分的分离超平面。 图2.1 感知机算法 其实设计感知器的初衷是制造一个识别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算法。虽然它的第一次实现是在IBM704上安装的软件中,但它随后在定制的硬件实现“Mark1感知器”。这台机器是用于图像识别,它拥有一个容量为400的光电池阵列,随机连接到“神经元”,连接权重使用电位编码,而且在学习期间由电动马达实施更新。 图2.2 Mark1 感知器 1960年,Widrow发明了Delta学习规则,即如今的最小二乘问题,立刻被应用到感知机中,并且得到了一个极好的线性分类器。Delta学习规则是一种简单的有导师学习算法,该算法根据神经元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差别来调整连接权,其数学表示如下:   1969年,Minskey提出了著名的XOR问题[2],论证了感知器在类似XOR问题的线性不可分数据的无力,以至于其后十年被称为“冷静时期”,给感知机画上了一个逗号,以洪荒之力将如火如荼将的ML暂时封印了起来。Rosenblatt在这之后两年郁郁而终与此也不无关系,虽然当时Rosenblatt才43岁,虽然Rosenblatt死于游艇意外事故…… 图3 XOR问题 1970年,Seppo Linnainmaa首次完整地叙述了自动链式求导方法(Automatic Differentiation,AD)[3],是著名的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BP)的雏形,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图4 AD算法流程图 1974年,Werbos首次提出把BP算法的思想应用到神经网络,也就是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ion,MLP)[4],并在1982年实现[5],就是现在通用的BP算法,促成了第二次神经网络大发展。MLP或者称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个带有单隐层的神经网络。 图5 MLP模型 1985-1986年,Rumelhart,Hinton等许多神经网络学者成功实现了实用的BP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6][7],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BP都作为神经网络训练的专用算法。 图6 反向传播算法效果图 1986年,J.R.Quinlan提出了另一个同样著名的ML算法——决策树算法(ID3)[8],决策树作为一个预测模型,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而且紧随其后涌现出了很多类似或者改进算法,如ID4,回归树,CART等。 ID3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来构造决策树。ID3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CLS),以信息熵的下降速度为选取测试属性的标准,即在每个节点选取还尚未被用来划分的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