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庭暴力受保护管束人团体处遇模式之建立与成效评价-长荣大学
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
第八卷第一期,2012 ,51-68 頁
家庭暴力受保護管束人團體處遇模式之建立與成效評估*
1 2
邱惟真 、邱思潔
摘要
本研究乃試圖針對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以下簡稱臺中地檢署)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
緩刑付保護管束之個案,建立一團體處遇模式,並評估此模式之成效。實施之方式,採團體處
遇之模式,計八名個案,兩名輔導老師,每個月一次,一次兩小時,為期一年。
本研究採取多元方法多元評估之策略。運用Kirkpartrick (1959)所提出評估訓練成效的四
種效標:反應效標、學習效標、行為效標、結果效標,作為本研究之整體成效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本團體處遇模式可降低家庭暴力加害人的「暴力危險」程度(處遇組之「暴
力危險」顯著低於對照組),另外亦能協助參與團體的成員更穩定的適應其生活(處遇組「被
撤銷緩刑」之比例遠低於對照組);我們亦可發現團體成員經過一年的團體處遇之後,變得更
願意在團體中扮演主動的角色,如在團體中經常發言,有高度的參與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參與
團體討論,或是經常幫別人出主意做決定等,而且對於未來更抱持著希望,解釋型態更形樂觀。
關鍵字:家庭暴力加害人、受保護管束人、團體處遇模式、成效評估
* 本研究經費由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緩起訴處分金支應
1 長榮大學健康心理學系、維新醫院、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彎臺中分會
2 中華關懷社會發展協會 身心發展研究中心
收稿日期:2012 年4 月23 日;通過日期:2012 年7 月19 日。
緒論
台灣在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於立法院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二十四日全部條文正式生效實施,使得台灣在家庭暴力防治以及保護令的核發上,展開新的一
頁。惟因本法係承襲美國法制,相關規定有關家庭暴力防治制度,於我國均屬新創,施行迄今,
各界對本法有關保護令之種類、核發、內容、效力及執行、被害人受暴後之保護措施等規定,
仍多有疑問。雖然如此,臺中地檢署因應法務部將團體活動提昇為團體諮商及團體治療之具體
作為,首先以家庭暴力加害人為對象,推動團體處遇方案,並試圖針對此方案進行成效評估之
初探。
事實上,適合本方案的對象來源有三,一為符合家庭暴力防治法第十四條:「法院於審理
終結後,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通常
保護令…」;第二種對象為符合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十八條:「犯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而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應付保護管束。法院為前項緩刑宣告時,得命被告於付緩刑保護
管束期間內,遵守下列一款或數款事項…」;第三種範圍最大,適用保安處分執行法第六十五
之一條:「檢察官應告知受保護管束人所應遵守之事項,並指定日期,命往執行保護管束者之
處所報到。」
由於第一種來源牽涉到法官是否核發加害人處遇計畫保護令,因此內政部積極研擬家庭暴
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並於民國九十年八月起全國施行,但施行過程牽涉層面相當廣,以
致於困難重重。林明傑、史玉山(2003 )鑑於美加並無審前鑑定制度而全部婚姻暴力加害人均
必須參加平均三至六個月或最長三年之強制輔導,且認為審前鑑定制度耗時耗財而無法容納所
有之家庭暴力案件,甚至建議取消審前鑑定制度,全部婚姻暴力案件全部應直接裁定認知教育
輔導。
而本研究主要對象,乃結合第二與第三種來源,通常是家庭暴力情節較嚴重者或第一種來
源又違反保護令者,主要為犯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而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間內付
保護管束,並由觀護系統命受保護管束者在指定日期至執行處所報到,以進行團體處遇。前有
家庭暴力防治法作具體指引,後有保安處分執行法作後盾,看看是否能化解第一種來源在執行
上的種種困境。
根據王珮玲、黃志忠(2005 )之研究發現,目前台灣計有64 個辦理家庭暴力加害人「心
理輔導」與「認知教育輔導」之執行單位,處遇方案所採之理論基礎以「綜合模式」居絕大多
數,方案內容所運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