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中国职业病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中国职业病网

PAGE PAGE 6 前言 ??? 本标准的第3、4、6章和5.1~5.5以及附录A、附录B、附录C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92-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 放烧复合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放射损伤为主复合烧伤的一类复合伤。受照剂量超过1Gy,烧伤多为皮肤烧伤,也可同时发生呼吸道烧伤或眼烧伤(外眼烧伤及视网膜烧伤)。放烧复合伤的伤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四级,中、重度放烧复合伤的病程经过可分为休克期、局部感染期、极期及恢复期,轻度病程经过轻,分期不明显,极重度病程经过极重,往往休克期过后即进入极期。 ???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负责起草。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庆嘉、程天民、陈宗荣、王玉珍、黄绮龙。 ???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mbined radiation-burn injury GBZ103-2002 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放烧复合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本标准适用于平时核事故或核武器战争条件下的放烧复合伤伤员的诊断和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Z104 HYPERLINK /standard/standard104.htm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3 诊断标准 ??? 依据受伤史,个人剂量监测记录或现场受照个人剂量调查结果提供的受照剂量、烧伤伤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在查明两单一伤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参照两单一伤均达中度以上时复合伤伤情可有相互加重效应的特点,作出复合伤伤情诊断。 4 诊断及分度标准 4.1 诊断 4.1.1 放射损伤及其严重程度可参照GBZ104进行诊断,合并有烧伤者可诊断为放烧复合伤。 4.1.2 烧伤可由核爆炸光辐射或火焰引起,也可由两者合并引起。烧伤深度判定均取三度四分法(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烧伤面积按中国九分法或手掌法判定。对光辐射烧伤,应注意视网膜烧伤和衣下烧伤。 4.1.3 鼻毛烧焦,鼻粘膜红肿,并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以至咯出脱落的气管粘膜,X射线检查呈肺水肿阴影等症者,可诊断有呼吸道烧伤。 4.1.4 有眼观核爆炸火球史,并出现视觉异常、羞明、流泪、疼痛、视力减退,眼底检查黄斑部有烧伤病灶者,可诊断有视网膜烧伤。 4.1.5 由于烧伤易于察见,诊断的重点是有无复合放射损伤及其程度。如烧伤并伴有放射病的初期症状,如恶心、呕吐及腹泻,可早期诊断为放烧复合伤。 4.2 伤情分度标准 4.2.1 轻度放射损伤复合轻度烧伤为轻度放烧复合伤。 4.2.2 中度放射损伤复合轻度烧伤为中度放烧复合伤。 4.2.3 重度放射损伤复合轻度烧伤,或中度放射损伤复合中度烧伤一般为重度放烧复合伤。 4.2.4 极重度放射损伤复合各度烧伤,或重度放射损伤复合中度或重度烧伤均为极重度放烧复合伤。 5 急救和治疗原则 ??? 根据伤情和病期不同,采取综合救治措施。 5.1 急救包括灭火、遮盖创面;镇静、止痛、保暖、口服补液防治休克;口服抗菌药预防感染;防治窒息。 5.2 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症治疗及补充营养。 5.3 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5.4 伤后3天内尽早应用有治疗作用的辐射防治药及升高白细胞药。 5.5 保护造血功能,防治出血,纠正微循环障碍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5.6 伤后已服抗菌药预防感染,若出现发热体温不降或白细胞降至2.0x109/时,应改用敏感抗菌药,如使用3天仍不能控制感染,应联合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并注意防治霉菌及病毒感染。 5.7 外周血血小板降至20×109/L或有严重出血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悬液输注前须经15-25Gyγ射线照射处理。 5.8 对中度以上伤员,消毒隔离措施要严密,根据需要和可能使用层流洁净病室。 5.9 对极重度伤员,可考虑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并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对胸部受照者要重视后期间质性肺炎的防治。 5.10 烧伤创面处理 5.10.1 早期清创用生理盐水和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创面,创面如有放射性核素沾染,应尽早消除沾染,并可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