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作文思辨性1.ppt

如何突出作文思辨性1.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突出作文思辨性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那种想都不用考生想,或者根本不给考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只要求考生顺着给定的观点,填充具体材料与空话套话——出卷者给出的观点不容考生批驳,否则就会被判离题——那种作文题目无疑是最差劲的。它本质上就是新形式的八股文,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出题人想法的能力,而与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无关。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国外“高考”作文题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挑战?”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国内近些年部分作文题: 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 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上海卷“丹麦人钓鱼”的启示 辽宁卷“生活中的得失观” 全国卷II“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 四川卷“感悟人生” 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 浙江卷“门与路” 上海卷“从穿越沙漠说自由” 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 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 江苏卷“谈不朽” 山东卷“开窗看问题” 福建卷“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 北京卷“北京的老规矩” 江西卷“论探究” 辽宁卷“霓虹灯与漫天繁星哪个是美景”…… 一位高考阅卷老师的心得: 很多二类卷作文仅仅停留在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叙述上,缺乏起码的分析,更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因此,作文阅卷中,如果发现考生能够对现象事例进行思考、反思和分析,尤其是看到综合性的思辨性思维分析,哪怕简单,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够直上一类卷(48分以上)。 掌握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积极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 但从无数例子来看,A(B)影响了B(A)。这样的判断缺乏思辨性。 因为某某说了一个“哲言”,所以论点得证,思维很简单。 这段与行为和位置关系联系不够紧密。倒像说素质与行为的关系。 应该说为什么位置高,却做出了“卑劣”的行为呢?素质是一个原因。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直接讨论城管,思维跳跃,缺乏必要的过度。 应该说为什么位置高,却做出了“卑劣”的行为呢?素质

文档评论(0)

共享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7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