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本学期我校推行“三为主N环节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数学组七、八年级教师都积极参与。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这一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我们逐步开展了一些不同课型的数学课堂模式的尝试。
本学期对新授课(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实践。例如:
1、基础知识课--- “五环节”教学模式①创设情境,明确目标→②自主探究,激发兴趣→③合作交流,提高能力→④自我反思,纳入系统→⑤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2、概念课--- “七环节”教学模式①知识链接,提出课题→②创设情境,感受概念→③自主学习,理解概念→④例题示范,应用概念→⑤变式训练,强化概念→⑥自主归纳,升华概念→⑦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3、定理推导课--- “五环节”教学模式①激情导入,提出问题→②设疑猜想,主动探究→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④巩固升华,拓展思维→⑤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4、习题课----“五环节”教学模式①自主回顾,梳理知识→②例题剖析,尝试练习→③变式训练,拓展提高→④自主整理,归纳总结→⑤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思想引入课堂,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也 “解放”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教师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在5月31号我们七、八年级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中,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在部分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忽视课堂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宜组织合作学习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3、知识容易混淆之时,适宜采用合作学习。
4、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之改变,学生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指挥并且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学习,教师只有少讲或不讲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因此,许多教师会把少讲和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是想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有的老师该讲的不敢讲,原本老师一句话就能点明的问题,非要和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叫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把少讲和不讲绝对化,不能把握少讲和不讲的尺度,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那么,一节课中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讲呢?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坚决不讲;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或者对于学生探讨不出来的疑问教师必须要讲解清楚。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课堂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会出现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以上只是我们在数学模式教学活动中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究,重在提醒我们应注意的一些方向,加大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文档评论(0)